不過,再加兩籠可能也不太夠,因為小籠包的份量實在是太少了,三籠加起來才多少呢?
……
坐在這家老店的二樓吃飯,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坐在窗邊,一邊喝著茶,一邊看樓下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的游客,一邊眺望著湖心那邊煙霧繚繞、燈影迷幻的水上劇場,上面有古裝演員在表演著昆曲。
這比到下面去人擠人舒服得多!
戴羽妮和楊謙這樣的小年輕可能還喜歡湊熱鬧,戴振宏倒是喜歡坐這樣的“VIP包廂”,笑看風起云涌。
現在,戴振宏就趁著吃完飯,慢慢喝茶休息的閑暇時光,看著這個年輕人很多的豫園燈會,思考著之前他還沒有得出結論的問題。
楊謙和戴羽妮也在聊著水上劇場的昆曲表演。
“這種和景區相結合的戲曲表演,算不算是對戲曲的一種傳承和發揚?”
戴羽妮笑著問楊謙。
他們當然談的不是昆曲好不好聽、演員專不專業的問題,因為包括楊謙在內,他們都不太懂得欣賞戲劇的。
京劇還好一點,以前學校有京劇相關的公開課。
但昆曲是真的不懂了,而且也有點聽不太明白這個“中州韻”唱的是什么。
一字一字地聽或許還行,但一字一頓地聽不連貫,就很容易蒙圈。
不過,雖然聽不懂,但楊謙和戴羽妮還是對這一種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戲曲抱著深深的敬意,特別是楊謙,他從別人的討論中,聽說了正在表演的戲曲的名字叫《牡丹亭》時候,頓時肅然起敬。
昆曲名作《牡丹亭》啊!
原作是明朝著名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后來被改編成了昆曲,還被改編成了許多戲曲品種。
當然,楊謙有印象的是湯顯祖,這位先輩因為疏文抨擊皇帝,被放逐到了遠在粵省的荷城,他在荷城期間,創辦了貴生書院,教化民眾知書識禮,也是為當地的文化啟蒙做了很大的貢獻。
“昆曲這樣算是有傳承,但不算是有發揚。因為他們雖然不再局限于戲園子里,也漸漸地開始走出來,服務大眾,但戲曲的情況并沒有太多的改善!你看,這園子里觀眾們走走停停,大多數人停下腳步只是想要拍一拍照,發發朋友圈,有幾個人是想要靜下心來去欣賞昆曲,欣賞我們中華的文化瑰寶呢?”
楊謙有些感慨。
“也是,不過戲曲我也欣賞不來,主要是聽不懂。”
戴羽妮覺得不能怪這些游客。
“是的,戲曲的問題其實還是太過陽春白雪了,我們現在聽的戲曲還是幾十年前的那些曲目,創新和變化暫時還不太能看得到,而它比較高的演唱、欣賞門檻,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流傳程度。”
楊謙遺憾的同時,也想起了其他文化分類遇到的問題。
其實不管是京劇為代表的戲曲,還是古典鋼琴曲為代表的古典音樂,還有楊謙所喜歡的經典的流行音樂,其實它們都或多或少遭遇了是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還是迎合大眾做出改變的窘境。
“我之前不是跟你說,經典之所以一直能流傳下去,是因為它們很優美,也很好聽,而且無論是詞曲都非常值得欣賞和研究嗎?”
楊謙跟戴羽妮說道。
“對,所以你希望繼續做高質量的流行音樂,讓大家重新認識流行音樂的美好,而不是沉溺在短視頻音樂的魔性神曲中。”
戴羽妮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