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跳出來的是陳若明,他呼吁說:“同學們,C老師這樣上課,跟我們自己看書有啥區別?再這樣下去,這門課就要被她耽誤了。我們集體把她換掉吧!”
他像秦末的陳勝、吳廣跳到高臺上,振臂高呼,揭竿而起,公開向同學們倡議換掉C老師,結果一呼百應。
討伐C老師的“檄文”——請愿書,自然落在了陳若明的肩上。他義無反顧,利用晚自習時間,帶著憤慨的心情,手寫了一份“檄文”。
至于那篇“檄文”到底寫了什么,現在已經沒有同學記得,也無從考究。大概青春逝去,也隨之一起下落不明,甚至灰飛煙滅。
無論如何,那篇“檄文”即便沒有李斯《諫逐客令》的旁征博引,也沒有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曌檄》的先聲奪人,卻也算是青春歷史的見證,總歸應該是悲天憫地、慷慨激昂。
當然,C老師所謂的“惡”,沒有始皇帝、神龍皇帝那般罄竹難書,但同學們口中“誤人子弟”這個罪名也不輕。
在同學們選出代表,把“檄文”交到學院領導之后,在課堂上,可以看出C老師努力嘗試改變教學方法,但效果并不明顯。
學院領導認為C老師剛畢業,教學經驗不足可以理解,希望同學們能夠給她一段學習進步的時間。
以陳若明為代表的五班同學已打定主意,毫不妥協,與學院領導多次交涉,堅決要求換掉C老師。
C老師再也沒有在課堂上出現,得知勝利消息的同學們歡呼雀躍,就差照著結束高考時的瘋魔樣子,把《組織行為學》撕得粉碎,拋向天藍如洗的天空。
包括黎潔和丁婷在內的同學們此時才發現文質彬彬的陳若明,也是一個熱血的戰斗青年,恰似活在激情燃燒的一九一九。
一直以來,陳若明的學習生活都在平靜中渡過。在家里,他是一個勤快聽話的男孩子,做什么事都一絲不茍,經常幫助母親做家務,平日里喜歡搗鼓修理各種壞掉的家用電器,不會跟父母頂嘴、爭吵,更沒有賭氣離家出走。
在學校里,他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學習認真,熱愛思考,數學和物理成績特別好。平時除了看書,就是和同學一起打籃球,暑假時到河里或海里游泳,沒有抽煙,沒有打架,也沒有沉迷游戲,沒有早戀。
這樣的生活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二下個學期,一種叫“**彩”的賭博活動,像一陣黑旋風似的在小縣城風靡起來。
那是一種衍生于香港“**彩”的賭博方式,參賭者每期買入各種數字組合,然后等待香港電視臺開出“**彩”中獎號碼,來確定輸贏。
這種賭博的賠率非常高,如果購買所謂的“**”,中了,賠率可以達到一比四十。這樣的賠率,就像八爪魚牢不可破的吸盤,吸光了所有人的理性。
馬克思說,資本一有適當的利潤,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賭博也是如此。
大人們的膽壯了起來。一時間,“**彩”幾乎吸引了所有大人的參與,大人們仿佛一夜之間找到了不勞而獲的發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