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基金會發布的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利比亞名列155位,略高于朝鮮與古巴,成為最受壓制的經濟體之一,這也充分說明了利比亞經濟的高度集權性。
利比亞產業部門存在的失衡問題,在長期的體制改革中并未得到有效緩解,并將在未來產生不可估計的后果。
由于石油經濟是利比亞的主導產業,油氣部門為利比亞國民創造了超過90的收入以及約95的出口收入,這也使得利比亞成為世界上最缺乏多樣化經濟的國家之一。
然而,為國家創造大量財富的油氣部門僅有全國3的勞動力;45的人員滯留在公共部門,且工作機會一直控制在以卡扎菲家族為首的貝尼希拉爾部族手中,而私人部門僅為gd創造了2的財富。
由此可見,利比亞的社會環境并不能相應的創業熱情和硬件設施,大企業國有化、國營油氣公司壟斷化,依然阻礙著經濟快速發展。
高度單一地產業部門,使利比亞經濟呈現出一種弱勢姿態。即使卡扎菲統治下的強權政治和高額的人均gd,也不能掩蓋其國家經濟的脆弱性和由于過度依賴石油經濟以及近乎極端單一的經濟體制,利比亞無法如同發展多樣化經濟的國家一般,有應對危機的彈性措施和適應能力。
一旦爆發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會導致油價大跌以及外國石油企業的部分撤資,對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利比亞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創,甚至意味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無法復蘇的經濟結構和伴隨而至的高失業、高通脹率與政治腐敗并存,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這些是利比亞經濟上存在的問題,我接下來說一下部落之間的關系。”
斯嘉麗示意切換投影,“在卡扎菲的獨裁統治下,利比亞政府不僅沒有通過石油經濟對非本部族人民進行公允的補貼,反而以一種不公正的方式打壓各個地區的族群
東部石油豐富地區一直處于被壓制與忽視的地位,由于當地不能取得開采石油的合法性、技術設備,中央政府和外企毫無意外地壟斷了當地的石油開采。
在東部昔蘭尼加的人看來,卡扎菲的獨裁,就是西部掠奪東部石油自肥。
石油開采帶來了環境破壞和協商造成的摩擦和瓶頸,而政府卻拒絕為該地區更多利益和公共服務,在不算開明的利比亞社會中,一個地區收益不足,卻不得不承受開采成本;加之石油經濟會激勵人們的資本累計心理,當這種心理與實際造成落差時,便會成為東西地區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基于對公平發展以及石油經濟收益的平等分配的意識,一旦東部地區認為內戰可以獲得更好的資源配置時,就會為此而斗爭,這大大增加了內戰爆發的可能性。
利比亞石油的32銷往意大利,約425萬桶天,14銷往德國,約178萬桶天,10銷往法國,約133萬桶天,法國、瑞士、愛爾蘭和奧地利則從利比亞進口超過15的原油。
這種對外的石油經濟將南北發展聯系在一起,實際上,歐洲國家成為石油出口國的人質。對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的歐洲國家而言,能源供應短缺會沉重打擊本國的經濟增長,造成財政經濟的困難。
特別在有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影響下,利比亞與各石油進口國的關系一旦惡化,歐洲國家會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
利比亞石油企業完全國有化,對國外進駐的石油企業則采用分成合同,勘探投資完全由承包商承擔,一旦油氣商業開發,利比亞政府就進入分成,利益高達八成,這意味著巨額的利潤不會留給石油企業。”
斯嘉麗示意關掉投影儀,她回到自己的位子坐下,“假設利比亞爆發內戰,歐洲國家,包括美國一定會對利比亞進行人道主義軍事干預,而其中,最積極的國家會是”
斯嘉麗賣了個關子,沒有把國家名說出口,只是掃一眼與會的眾人。
納扎雷諾說道“法國,在利比亞經營的法國公司有32家,而且集中于能源領域,有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這些企業長期處于卡扎菲政府對國外企業的壓榨之下。對法國而言,把卡扎菲趕下臺,換一股新勢力上去,無疑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斯嘉麗“毫無疑問,卡扎菲的國際形象并不好,一旦利比亞局勢動蕩,他爭取不到太多的國際支持,也許,俄羅斯會給予一定的援助。如果我是反政府武裝的頭領,我會向歐美國家承諾,一旦革命成功,將會重新洽談石油分成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