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素月道:“這是什么?你們倆做的是工藝品嗎?”
鳳暮顏笑著說道:“這是今天工匠交給我們制作的榫卯小玩意,目的是讓我們學會榫卯,娘親,看看我們做的怎么樣?”
柳素月不反對他們做這些東西,因為柳素月也認為小孩子不應該只了解學習方面的東西,對于這些東西,他們也應該了解。
所以說,讓工匠教教他們榫卯結構是什么,也是不錯的,我讓他們了解一下房屋,家具之類的東西的構造。
不過說實話,柳素月也還沒有學習過榫卯結構,她又不好意思點評他們了,得現在趕緊去搜搜資料,也好說的專業一點,這樣在孩子們面前才不算丟人。
欲先教人,必先自通。
所以她不得不也逼自己明白一些東西。
于是乎,柳素月迅速進入大腦查資料。
榫卯結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使兩個構件連接并固定。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其余部分則稱作榫肩。榫卯結構廣泛用于建筑,同時也廣泛用于家具,體現出家具與建筑的密切關系。榫卯結構應用于房屋建筑后,雖然每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是它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結構不在于個體的強大,而是互相結合,互相支撐,這種結構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這些榫卯結構主要應用在河姆渡干欄式的房屋的建造上,有凸型方榫、圓榫、雙層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榫卯結構按構合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面與面,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點結構:另一類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于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構件組合: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并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復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明式紅木家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龍鳳榫、楔釘榫、插肩榫、圍欄榫、套榫、掛榫、半榫與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
夾頭榫:是制作案類家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制作案類家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于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家具中還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粽角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