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小氈帽、一只烏篷船、一碟茴香豆、一碗女兒紅,在曲水流觴間觀一場傳統的社戲,來紹興的理由很多。
記得最早看到紹興這個地名的時候,還是在課本上,魯迅先生筆下的咸亨酒店,還有孔乙己和茴香豆。至今還記得孔老先生那句多乎哉?不多也的經典語句。
還有三味書屋和阿Q等N多的故事,也讓這座古城變得越發的讓人向往。
一山一水一古城,一墻一瓦一老街,一葉烏蓬入畫來,紹興的老街流趟在青山綠水之上,散落在粉墻黛瓦之中,掩映在綠樹繁花之間,處處皆歷史,處處皆是景。
走進老街,仿佛走進了紹興濃重的歷史中,時光在這里緩緩流淌,畫面在這里重疊交錯,繁華若景,塵事如夢,煙雨濛濛中興亡盛衰,人事變遷,只留老街依舊滄桑如昔。
烏篷船,水鄉的獨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這里是船的世界,烏篷船大多在江中駛,行則輕快,泊則閑雅,或獨或群,獨則獨標高格,群則浩浩蕩蕩。
船篷用竹片、竹絲編成半圓形,中間嵌夾箬。葉活像中間弄了兩個半圓,制成后用煙煤粉和桐油拌攪涂于船篷。
獨雇一舟,撥開烏篷,可坐可臥,耳聽潺潺流水和嘎吱嘎吱的躅漿聲,眼觀兩岸的山水、田園風光,真有“山**上行,如在鏡中游之感。
不管是隨波蕩漾于河湖之上,還是伊啞穿行于橋巷之間,都令人感到興味無窮。若去訪問魯迅的外婆家安橋頭、水鄉集鎮柯橋、古老別致的八字橋,或去名勝東湖賞春。
動力靠腳躅槳。劃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著夾在腋下的劃楫,兩腳踏在槳柄末端,兩腿一伸一縮,槳就一上一下地擊水推進,時速可達10多公里。
船的航向是用手槳來控制的,船行進時,船工腳手并用。有時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槳夾在腋下,把雙手空出,可以于輕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嘗,腦袋讓烏氈帽遮著。
賞一路風景,偶爾伸手船外,擊水嬉戲,十分愜意。即使躺臥船中,閉目凝思,靜聽船底的潺潺水聲,也讓人覺得別有趣味。
民間傳說古越本是澤國,在塘閘未建之前,河流直通大海,“鴿”居海內,性嗜龍,龍見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頭上,使龍不敢作祟,行船可獲安全;船頭兩側,擺有兩個雕鑿獅子的石墩,最考究的還用白銅制作。
前艙下船要走幾級扶梯,兩邊各有一塊擱板,可放東西。這里鋪上板,就可搭成看戲臺;在前艙和中艙之間,設有書畫小屏門,寫有“寒雨連江夜入吳”、“月落烏啼霜滿天”一類的詩句,畫有梅、蘭、竹、菊之類的圖案;靠中艙的兩側有“十景窗”,可擺書籍或糕點;后艙設有睡鋪和爐灶。
或行或泊,行則輕快,泊則閑雅;或獨或群,獨則獨標高格,群則浩浩蕩蕩。烏篷船是水鄉的精靈,更是水鄉的風景。
來到傳說中的三味書屋,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在這里求學。大文豪的座位,就在書房東北角,一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