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就像一本書,十五歲讀有十五歲的韻味,三十歲讀有三十歲的風情,五十歲讀又有五十歲的感觸。畢竟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多少人事變遷,都在這里留下自己的痕跡。
鴨子一切都烤得恰到好處:鴨皮薄而脆韌,鴨肉肥瘦適中,汁水飽滿、肉香濃郁,更不用說加上鹵水,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要打開話匣子,和倫敦人可以聊天氣,和南京人可以韶鴨子,特別是烤鴨。
雖然鹽水鴨盛名在外,但并非所有人都鐘情那鮮咸的鴨味,反倒是藏在街頭巷尾小店里的烤鴨,以炙肉的油香,不動聲色地占領了這座城市的舌尖。
金陵城的鴨子店成百上千,如果你問老南京人,哪家店的烤鴨最好吃,他們多會兩眼放光,霎時口若懸河、如數家珍。
南京人對鴨子店有兩種感情:青梅竹馬型,家門口的鴨子店從小吃到大,最好吃!
一見鐘情型,吃完一次欲罷不能,寧愿開車從城東到城西也要排長隊買它家的鴨子!
不管是哪種,想吃到好吃的鴨子,總是要排隊的。快到飯點時,這座城市的居民就不約而同地光顧鴨子店,站在隊伍里,前后都是街坊鄰居,一邊耐心等待爐內的鴨子翻轉上色,一邊韶韶家長里短。
這一時刻,烤鴨,把人們凝聚在一起。
基本是老城區福利,主要分布在水西門附近南湖、集慶門一帶,夫子廟景區周圍,以及新街口區域的老巷子如明瓦廊里。
很多老店開了幾十年,一家幾代踏踏實實經營,生意再好,也少有分店。顧客也是熟面孔,從小吃到大,哪怕店址幾經變遷也執著跟隨。
與羽翼潔白、脂肪肥厚的京城填鴨不同,這里的烤鴨原料偏愛黑色羽毛、體型相對小些的湖鴨或麻鴨。
周邊一帶水澤之鄉,宜修魚塘,鵝鴨畜于渠潦,除了占盡養鴨食鴨的天時地利,鴨都每年對肉鴨的巨大需求,還需要周邊水鄉地區,源源不斷給予鴨的供養。
講究的鴨子店老板,會親自去挑水鄉活鴨,比旱鴨子好,鴨子跟水芹一樣,有水才活,才鮮嫩。
過去的日子比較慢,鴨子的一生只夠一次旅行。每年稻花香時,蘇北的雛鴨便成百上千渡江南下,一邊吃著小魚小蝦,一路嘎嘎唱著歌沿水網向南京城進發,等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鴨子們也長得肥碩健壯。
也是時候被吃掉啦!
早期的鴨子店叫鴨行,燜爐烤鴨用的爐子一立方左右,以特制的磚砌成上大小下,可耐火調溫,如今已被輕便可移動的白鐵皮爐子所取代。
現烤現賣的烤鴨店里,往往能見到一人多高的鐵皮爐子,爐體成上下兩截的桶狀,上大下小,爐蓋仿似錐形斗笠,這就是燜爐。爐內溫度到達要求后將其熄滅,放入鴨胚蓋緊爐蓋,以余溫將其烤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