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先祖熊繹受封于大周成王年間,在丹陽一帶披荊斬棘封疆固土,漸漸成為西南霸主。
刀耕火種成就了楚國的根基,楚人對“火”推崇至極,認為自己部落乃是源于祝融一脈,進而楚人將鳳鳥作為部落的圖騰,祭拜的對象。
“鳳,鶉火之禽,太陽之精也。”
鳳凰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的圣靈、楚國尊嚴的象征。
楚人認為鳳凰生于荊山之上的梧桐林,所以在荊山腳下建筑祭臺,每逢國之大事,必祭之。
作為春獵的第一天,祭祀圣靈是最為重要的大事。
楚國的祭祀由國事府承辦,國事府設置巫師一職,專門操辦祭祀和占卜,地位很高,祭祀又稱為為“正祀”,祭拜祝融和鳳凰,不信巫鬼。
這一天,祭臺上巨大的銅鼎中放入牲畜(豬牛羊),這些祭品稱為“太牢”,先前依照禮制為周天子所用,楚國沿用之。
夜幕降臨,祭祀開始。
國君楚睢王點起祭臺上的包茅草,火焰升騰,照亮祭臺。
主祭巫師將楚睢王的一縷頭發擲入火堆中,突然升起一股青煙,青煙裊裊不斷,幻化成各種物狀,主祭巫師將一個個圖案用銅綠臨摹在宣紙上,根據圖案來判定吉兇。
許久之后,主祭巫師在繪滿綠色圖案的宣紙上用木炭寫了一個“吉”字,呈給楚睢王。
睢王見后大悅,面朝眾人,高聲道:“大善!當賜屠蘇,共籌鴻運!”
很快,有侍衛在車駕上抬來用巨大陶缸盛置的屠蘇酒,分發下去,祭臺上人手一只粗瓷海碗,烈酒裝滿,與國君一起痛飲。
碗中烈酒依例不可全部飲盡,睢王第一個走向高筑的巨鼎處,將碗中殘酒倒入巨鼎中,淋在牲畜上,后人依照尊卑有序地上前倒酒。這稱為“祝祀”,與神靈共享最美好的事物。
祝祀過后,主祭巫師拿著一根帶著火苗的包茅草念念有詞,當包茅草燃燒殆盡將要熄滅時捧入大鼎中,大鼎中的頓時升起熊熊藍色的火焰,這是烈酒被點燃。
隨著主祭巫師的一聲“拜!”所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有人都匍匐在地,表達出對先祖神靈最誠摯的信仰。
先祖熊繹留下的筮辭刻在大青石上,經過累年數載的獸血澆灌,字跡暗紅昭然,清晰可見。
睢王站在大青石旁,仰望先祖手書,眼神深邃,身姿淵渟岳峙,繼而大聲誦讀:
“先楚之流亡兮,固饑弱困頓使然;中國視楚為蠻夷兮,謂先祖不知禮!茍奄奄兮獻蓍,諸君鄙之側視!木顫顫兮將怒,畏七尺之銅戈;怯生生兮伏地,任呼喚如芻狗!”
這卷記載先楚血淚史的筮辭被睢王當做了開啟春獵的頌天歌,一聲聲呼喚如同先祖奮戰在寒夜的黎明,將楚國兒郎胸中那團烈火煽至熾烈。
“以圣靈鳳鳥之名,孤宣布,春獵開始!”
重重的銅槌如同暴雨一般激蕩在犀牛皮的鼓面上,其聲滾滾如春雷,在山谷中回蕩,旌旗獵獵,烽火熊熊。
馳騁于山谷中的楚國兒郎如同過江之鯽,鮮衣怒馬,雄姿英發。
背負弓弩,腰懸長劍,青衣輕甲,氣勢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