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沉下身子,馬步動作僵硬拙劣,但還算沉穩。
“記性如何?”
少年有點不太明白這大哥的意思,扎著馬步也不好意思起來,就回答道:“還算可以,《千字文》讀個幾遍就能記著。”
“來,你過來,我給你念一段話,看你能記住多少,你要是全都記下來,我把我的酒壺送給你。”
少年一聽,頓時有了精神,那酒壺不但好看,酒水更是極品佳釀。
“玄黃化氣,清凈渾濁,洞徹浩然,神識明凈,日精月華,滋神慧聰……”
這是儒家的《浩然正氣訣》,可錘煉修行之人的根基,對少年來說大有裨益。
這少年的心性和品行在襄王看來都是可以的,根基雖然薄弱,后天可以彌補,如果調教有方,他日必可成大器。君子成人之美,亦是成就自己。
襄王領讀了兩三遍后,少年迷蹤已經可以自己默誦了,可見記性這塊他沒有說謊。
只是他還不知道這是嵩陽書院儒派的最高心法,襄王得自師尊方秋嬋的好友--中原名流洛河君之手。此卷《浩然正氣訣》是洛河君花費畢生的心血在先圣留下的只言片語總結而成的,據說修煉最高深處可凝結九天罡雷印,其威力剛猛霸道不亞于佛門的大成金剛拳。
不過此心法與襄王自幼修習的《道經》相斥,故而被襄王落塵在記憶深處。
(本章未完,請翻頁)
襄王把那個底部鈐印著“此中滋味”的瓷壺交到少年迷蹤的手中,在少年眉飛色舞中還多贈了一個小冊子,上面是襄王對《煙雨劍法》的參悟心得和一些推演招式的草圖。
少年翻開,當下就變得不知所措了,這份劍譜太貴重了,受之有愧。
在少年心里早就知道身邊這位書生大哥與普通人不一樣,但能在談笑中送出劍譜的,就很不一般了,莫非是山中的神仙化身游歷凡間,然后發現自己根骨清奇…少年又把自己想進說書人的故事里了。
“劍客兄弟,當劍客不會使劍可是會被人笑掉大牙的。嗯?”
少年心里想要又礙于難為情,眼睛盯著那份劍譜,手指緊絞,口是心非道:“大哥,這…這太貴重了,我不能收。”
“這樣吧,你把你那個酒葫蘆送我吧,咱們交換。”
少年立刻解下腰間的酒葫蘆,拿在手里時又開始猶豫了,“這木葫蘆是我在村后山里摘得,不值錢,不值錢,不能換那個,那個劍譜。”
誠懇的少年讓襄王有些無語了。
不過少年眼睛一亮,解開貼身的包袱拿出一個用麻布層層裹住的木盒,“這是我家的傳家寶,我拿它和你換。”神情很堅定。
襄王打開木盒,一塊被紅繩纏著的晶石如指頭大小,摸起來涼涼的,散發著異樣的清新氣息。
“我爹說這是我祖上遇仙時被仙人賞賜的仙石,可是除了能讓泉水變得好喝外,沒有其他什么用。”
襄王收好,這種晶石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時卻想不起來。
“你把這給了我,待會拿什么換功勛?”
襄王把木盒又遞給少年,可少年沒有收,反而把那份劍訣藏在貼心處。“不去了,有了這份劍訣,我準備回家好好修習,等過幾年身體長結實了,再出來闖蕩江湖。”
少年退后一步,鄭重地向襄王鞠躬三下,并將木葫蘆放在地上,轉身跑入人群。
這三拜是楚國現行的拜師禮,少年知道,書生大哥有意傳道與自己,雖沒有言及師徒名分,但傳道一事如父母再造之恩,他心中已然把自己當做書生的弟子或學生。至于為何突然不辭而別,是他心中難受,他怕書生會因未經同意而行弟子之禮會怪罪于己,他也不想被書生看到一個流淚的“劍客”。
但是少年可能不知道,這一切襄王都看在眼里,知在心里。
襄王希望少年如那輪孤月,能砥礪著夜的寒冷寂寥,點亮天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