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揚州北起江水,南接蘭山,沃野千里。
白水河源自蘭山山脈,自北朝南浩浩蕩蕩流入江水,成就了魚米豐饒的江南水鄉--揚州城。
揚州城作為楚國的邊陲重鎮,借助與蘭陵接壤的地緣優勢,重商薄稅,興文舉藝,歷經數百年長盛不衰。
如果把揚州城比作楚國東南的一顆明珠,那么白水河就是串聯明珠的絲帶,而這根自蘭山飄落的絲帶已經隨風北飄無數的歲月,若想扭轉,絕非易事。
襄王一行率先趕到白水魚江水的交匯處,這茫茫江面水流不止,水面與白水河持平,如何使得江水流入白水河?
地方水司漕運絞盡腦汁也給不出對策。
眼看著揚州城在大旱煎熬中氣息奄奄,襄王晝夜難寐,獨自一人來到江邊喝悶酒。
月明星稀,百蟲鳴夏,水波瀲滟如流光。
襄王想起兒時的夏天他孤身在別院,永遠玩著只有一個人的游戲。
但是,他也并不是無人陪伴,屋里的小板凳,院中的石榴樹,抓不住的光和影子,到處出沒的風,這都是他的朋友。
他喜歡和光躲貓貓,站在陰影里嘲笑光照不到他;喜歡坐在石榴樹下的秋千上,讓風把他吹到很高很遠的地方…
夏天炎熱如同蒸煮,他喜歡夜里睡在庭院中,大地為床,繁星為被,順便將院門半掩,讓闖進來的風跑得更快,打著卷兒在庭院里亂撞…
一陣江風飄過,帶走一抹微云,月色悄然灑落,襄王的眼神突然綻放光彩。
江水春潮未熄,若在白水河入江口的東側立一道斷頭殘堤探入江中,被殘堤阻擋的江水必定上漲回旋,涌入白水河!
翌日,江水中數艘巨大的木船一字排開向著江水與白水的交匯處駛去,滿載巨石塊,吃水線被死死壓入水中。
當第一艘大船開到岸邊插滿黃色旗子的地方后調頭轉向江心方向,然后有精通水性之人跳入江中將大船鑿沉。就這樣沉江數十艘后,大江南側逐漸形成堤壩雛形,隨后又有青銅囚籠裝滿石頭被滾木推進江中。歷經數日,終于一道宏偉的堤壩在江水南岸
(本章未完,請翻頁)
蔓延至江心位置,浩蕩江水至此,一半擠入缺口處繼續東流,一半則遇阻回轉漫入白水河,緩緩南下。
襄王率領龍驤軍跟隨江水浪頭一路南下,看遍了沿途百姓對這股突如其來的清泉的感激,看到了一川清水喚醒了揚州城,看見了白水鎮渡口的千帆過。
這一路上,襄王將所見所聞所感都記錄在一個小冊子上,最后以一句“他日我若為青帝,報的一處桃花開”結尾。
龍驤軍駐扎在白水鎮以南的一個叫邊關渡的地方,這里是楚國立國將軍白桐的歸魂處,也是衣冠冢。
邊官渡周遭數百里都種著桐樹,這是昔日將軍麾下幸存兵士的后人一代一代種下的。
白桐將軍戎馬一生,為楚國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花甲之年仍帶領兵士與敵軍作戰,最后深陷敵軍圍困,拼死為弟兄殺出一條生路,最后倒在邊官渡時,手中斷了一半的重刀布滿豁口,敵軍追上來帶走了白桐將軍的遺身。
幸存兵士滿眼血淚,牙齒咬碎,眼看著將軍的遺身被敵軍挑在長矛上揚長而去。
將軍先前有交代,所有人只管逃命不得回頭,否則他死不瞑目。
不然沒有人能回得去。
后人在此地種下桐樹百萬株,從白水鎮一直到蘭山腳下,年年桐葉青青如羅盤,以指引將軍英靈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