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知道說服潘鳳的機會很渺茫,但不試一試怎么知道?
對于公孫瓚說的一番話,潘鳳不可置否地點點頭。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權勢和地位往往決定了很多人的不同待遇,大家總喜歡在有權有勢的人身上找優點,在沒權沒勢的人身上找缺點,然后將二者相互比較。
劉虞和公孫瓚的情況就是這樣。
正如公孫瓚說的那樣,劉虞用人不明害死的士卒一點也不比他公孫瓚殺的外族要少,可就是因為他的地位不如劉虞,所以譴責和謾罵都是指向他公孫瓚而不是劉虞。
若是他跟劉虞的地位互換,還有人會詬病他對異族的態度嗎?
到時候歌頌他豐功偉績的人會少嗎?
顯然,劉虞和公孫瓚的位置要是換一下,或許公孫瓚將會成為北方最強勢的諸侯,有他在的時候北方邊境將不會再有任何異族肆虐的情況。
只可惜,實事沒有如果。
公孫瓚的所有豐功偉績,在他以下犯上攻擊劉虞的時候就煙消云散了。
‘反賊’是不配擁有榮光的,尤其是劉虞的死訊被傳出后,公孫瓚更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如今也只有右北平的百姓是心甘情愿跟著公孫瓚的,其他幽州各地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怨言,這一點潘鳳已經在來的路上就知道了。
“伯珪之言確有道理,但并不全對。”潘鳳說道。
“你對待異族的態度我是認可的,但對待異族的行為卻令我難以茍同。”
公孫瓚聞言一愣:“此話怎講?”
潘鳳沉吟了一番。
“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待那些仇視我族的一類自然要趕盡殺絕,但伯珪有沒有想過,異族之中也有親善我族的存在,那些人一直渴望著過上漢人那種男耕女織的生活,他們與其他燒殺擄掠的異族不同,試問,你有沒有給過他們機會?”
“這...”公孫瓚說不出話來,因為潘鳳說的是實事。
這樣的人在幽州其實不在少數,他們大多數都是遷居境內多年的異族,他們學著漢族的文化,努力把自己活得像個漢人,不過即便是這樣的人,公孫瓚在對待他們的態度上也是出于厭惡狀態,一旦有事情更是會痛下殺手。
此時,潘鳳的聲音又傳了過來:“伯珪有沒有想過把那些人收為己用把他們遷往內地教授耕織讓他們成為真正的漢人?”
“可是...他們身體中流著的還是異族之血啊!”公孫瓚倔強地爭辯道。
潘鳳笑了笑:“若是他們與漢族通婚,三代之后,誰還記得他們祖上是異族?若是三代不行便五代,五代不行便十代!總有一天他們的后人會把自己完完全全當成一名漢人,到那時,你還分得清誰是漢人誰是異族嗎?”
公孫瓚已經傻眼了,這話他是第一次聽到,卻讓他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真的能讓異族變成漢人嗎?
見公孫瓚愣住,潘鳳繼續說道。
“大漢被邊患困擾多年,想要永絕后患最簡單的方法便是滅其種族,而欲滅其種族必滅其文化亡其歷史,讓他們的后人再也記不起祖上的榮光。”
“如此,猛虎之后,也成羸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