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荒馬亂中,褒姒沒來得及和戎主一齊逃,料想這些諸侯決不會放過自己,便一橫心,自縊而亡了。
申侯擺下慶功宴,款待四路諸侯。衛武公推杯而起:“國不可一日無君,現故太子在申國,應該迎回繼承王位。”
在場諸侯皆稱善。世子掘突自告奮勇,領下了去申國迎接太子宜臼的任務。
那宜臼在申國,終日
(本章未完,請翻頁)
郁郁,不知自己吉兇如何。忽報鄭世子攜諸侯連名表章,奉自己還京即位,心下一驚。聞聽父親被殺,想起父子之情,不由哭了一場。又得知自己鐵定即位,不由驚喜難捺。忐忑間一日還京,占卜吉日服袞冕告太廟,號為周平王。
新王即位,有功當賞,有罪當罰。本想進申侯為申公,他堅辭不肯:“臣引犬戎入京,害了先王,當萬死難辭其咎,怎敢領賞?”辭了三回,平王只能復了他侯的爵位。
衛侯姬和進爵為公,晉侯姬仇加封河內附庸之地,加封秦君為伯。小周公姬桓拜太宰,申后為太后,褒姒與伯服廢為庶人。虢石父,尹球,祭公削本身爵號,仍準許其子孫襲位。又出安民榜,安撫京師被犬戎所害擾的百姓。
次日,又封衛公為司徒,鄭伯掘突為卿士,留在朝中一同輔政。只有申侯和晉侯,因為本國臨近戎狄,辭別平王回國了。申侯喜歡鄭伯掘突的英勇,于是把小女兒嫁與他為妻,這就是武姜。
那犬戎雖然被趕走了,卻因為走這一遭熟識了中原的道路,又覺得自己興兵來幫忙,卻被中原人耍詐玩了,心懷怨恨。于是之后幾年,興兵屢犯周境,歧豐之地大半為犬戎所占。這樣的話,鎬京這地方就離戎境太近了。而且自從宮殿被焚后,頹墻敗棟,看上去滿目凄涼。周平王一方面無財力營修宮室,一方面又怕犬戎再次入侵,遂萌生了遷都洛邑的想法。
這主意透露出去后,大部分臣工是贊成的,說洛邑天下之中,道路均勻,四通八達,周公興筑后號為東都,宮室制度都是現成的,只需小小修葺即可。既不勞民傷財,又可全周室顏面,實是一個好主意。
只有司徒衛武公反對,他說:“鎬京左有肴函,右有隴蜀,披山帶河,關中沃野千里,天下形勝,莫過于此。洛邑雖天下之中,但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如果棄鎬京而東遷洛邑,恐怕周室從此日漸衰弱了。”
周平王長嘆:“我哪里不知道這些呢!可犬戎兵鋒猖獗,鎬京宮室殘毀,東遷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衛武公還要爭辨,但滿朝文武以太宰為首皆畏懼犬戎之勢,他一張嘴說不過許多人,只得少數服從多數了。這時又收到了申侯的求援信,說遭受犬戎侵襲,即將亡國,乞求平王發兵救援。平王拍板了:“東遷之事,朕今決矣。”
到了遷都這天,周室大宗伯抱著太廟的七廟神主,登車東去。秦伯嬴開親自領兵護送平王東遷。鎬京百姓扶老攜幼,相眾者不計其數。這可真應了周宣王的那個夢了,美貌女子,大笑三聲,大哭三聲,將七廟神主捆著一束,冉冉望東而去。自此,西周結束,東周歷史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