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定公是言聽計從,馬上從晉陽召回趙鞅,恢復了他的爵祿地位。
梁嬰父想領兵討伐中行寅,以此為功來取代中行氏為卿,智躒來探趙鞅的口風。趙鞅問董安于這件事行否,董安于說:“晉國就是因為政出多門,所以來禍亂不息。如果立了梁嬰父為卿,必是又一個中行寅!”
趙鞅拒絕了梁嬰父的請求。梁嬰父知道是董安于斷了他的官路,勃然大怒,對智躒說:“韓魏一向是趙氏一黨,智氏如今反倒勢單力孤。趙氏最依重的便是謀臣董安于,何不把他除掉?”
“怎么除呢?”
“這次范氏與中行氏作亂,究其原因,還不是董安于私具甲兵引起的,說起來,董安于才是真正的禍首。”
智躒用這個理由去責問趙鞅,義正
(本章未完,請翻頁)
辭嚴的,不由趙鞅不怕。董安于說:“臣一向無懼生死,如果臣的死能使趙氏安寧,雖死猶生。”
董安于回室自縊身死。趙鞅將他的尸體陳列于市,命人去告訴智躒:“董安于已伏罪。”
智躒放心了,便與趙鞅結盟,兩家相安無事。趙鞅在趙氏家廟中暗地為董安于設靈祭祀,以答謝他的恩情。
朝歌城一直被中行寅與范吉射占據著,四方諸侯想背叛晉國的,都借助朝歌來為害晉國。趙鞅屢次發兵來攻,無奈齊,魯,鄭,衛四國要么贊助糧草,要么贊助兵器,搞得趙鞅每次都無功而返。
一直拖到周敬王三十年,趙鞅糾合韓,魏,智三家之兵,一舉攻下朝歌。中行寅與范吉射兵敗,先逃奔邯鄲,后來又逃到柏人。
沒多久,柏人城又被晉兵攻破,范皋夷與張柳朔都戰死。門人豫讓被智躒的兒子智甲俘獲,智甲的兒子智瑤求情,這才留下豫讓一條命,從此成為智氏家臣。豫讓其人,今后也是名載史書的哦!
中行寅和范吉射逃往齊國。可憐荀林父傳了五代才到了中行寅這里,士蒍傳了七代才到了范吉射這里,他們都是晉國的股肱之臣。沒想到子孫貪婪驕橫,以至于被滅宗,豈不哀哉!
自此,晉國六卿只剩下趙,韓,魏,智四家而已。三家分晉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春秋將近尾聲。
周敬王二十六年春二月,吳王夫差終于守喪期滿,祭告太廟,準備興傾國之師,伐越以報祖父之仇。他拜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從太湖走水路直攻越國。
越王勾踐召集群臣商議御敵之策,大夫范蠡奏道:“吳國這回來是為報三年前闔閭之仇,士氣高昂,心合力齊,我國怕是難以匹敵。不如斂兵自守。”
大夫文種說:“不如卑詞謝罪,以乞其和,等吳師退了再作打算。”
這兩個人一個要退守,一個要求和,那么勾踐會聽他們的嗎?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