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這個國家,向來有些特別。
本來,自從周成王“桐葉封弟”以來,作為西周一個重要的諸侯國,晉國一直稟行嫡長子繼承制,占據絳都的叫“大宗”,其余分封到各地的姬姓宗室子弟稱為“小宗”。
可東周伊始,曲沃的一支“小宗”經過三代血腥攻伐,取代了絳都的“大宗”,并逼著周天子承認了自己的晉侯地位。自此,歷代晉侯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除了立為世子的這一支,其余的國君之子全都不能在絳都安居。他們或者獲罪被誅,或者被趕到他國討生活。
所以晉國無法形成像魯國“三桓”,鄭國“七穆”那樣的姬姓宗室大夫勢力。晉侯的地位是穩了,可是卿大夫的勢力卻起來了。晉國的上卿一向是列國中最多的,頂峰時竟然有十一家上卿。
晉文公之后的百余多年,上卿間互相攻伐,最終,狐氏被放逐,郤氏被滅,欒氏被族誅。如今到了晉頃公時代,晉國尚有六家上卿,分別是趙,魏,韓,智,范,中行。
智氏與中行氏都是荀林父的后代,應該說血濃于水。但正因為同出荀姓,所謂“同姓不婚”,幾代過后,這兩氏反而漸次疏遠。而中行氏因為與范氏,也就是當前歸晉的士會之后,相互通婚,而日漸親密。
智躒因為想以家臣梁嬰父取代中行寅的卿位,而得罪了范氏與中行氏。
上卿之首的趙鞅,因為想強奪邯鄲城內的五百戶“衛質”人家,而誘殺了同族的邯鄲大夫趙午。而趙午恰巧是中行寅的外甥,因為此事,中行寅與范吉射合謀打算攻打趙氏。
趙氏謀臣——晉陽宰董安于,聽說此事,特意來到絳都密告趙鞅:“范氏與中行氏要作亂,恐怕難以制敵,主君必須早做準備。”
趙鞅說:“晉國有令,始禍必誅,必須等他們先發作,咱們才能應對。”
“與其屆時傷害百姓,不如我一個人獨死,有事我先擔著。”
趙鞅不準他送死,董安于便暗
(本章未完,請翻頁)
地里整備兵甲。中行寅與范吉射知道了,揚言道:“董安于整治兵馬,是要害咱們兩家。”
中行氏與范氏合兵來攻打趙氏之宮,幸好董安于早有準備,引領兵馬殺出一條血路,保護著趙鞅直奔晉陽而去。到了晉陽,董安于加高城墻,深挖溝壕,以防敵兵來攻。
絳都城內,智躒對韓不信與魏曼多說:“趙氏是六卿之首,中行寅與范吉射也不請晉侯之命便擅自將其驅逐,以后晉國就由他們兩家說了算了。”
韓不信說:“既然他們率先作亂,合不一并將二氏驅逐?”
三位上卿一齊入宮,奉著在位的晉定公來討伐范氏與中行氏。中行寅與范吉射奮力拒戰,三家合力也不能取勝。
范吉射想劫持晉定公,韓不信命人在城中呼號:“范氏與中行氏謀逆,要劫持晉侯!”
絳都人相信了,都各執兵器來救晉定公。韓趙魏三家借國人之力,殺敗范氏與中行氏兩家之兵。中行寅與范吉射逃到朝歌,以為反叛基地。
韓不信對晉定公說:“范氏與中行氏的確是作亂的禍首,如今已被驅逐。趙氏世代有大功于晉國,應該召復趙鞅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