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攜帶重幣前往謁見吳王,夫差在姑蘇臺接見,文種再拜請求道:“越國今年水旱不調,年谷不豐,人民饑困。求乞太倉萬石谷子,以救眼前的饑荒,等明年豐收時,定當奉還。”
“越王既臣服于吳,那越民之饑,便是吳民之饑,寡人自當救饑!”夫差想也不想就答應了。
伍子胥急急趕來姑蘇臺諫止:“不可,不可!如今的形勢,不是吳國滅了越國,便是越國滅我吳國。我看越王之所以遣使,不是為了救饑荒,而是蓄意弄空我國的谷倉。這種情勢下,借糧給他們也不會親近關系,不給也不會結仇,不如辭了這事。”
吳王不肯:“勾踐囚于我國時,在馬前執鞭,列國
(本章未完,請翻頁)
誰不知道?如今寡人恢復了他的社稷,恩同再造,這些年也是貢獻不絕,怎會有反叛之心?”
“我聽說越王每天早朝議事都會很晚才散,還恤民養士,志在報我吳國之仇,大王還給他送糧,臣恐怕不久之后,這姑蘇臺會成為麋鹿巡游之地了。”
“勾踐早已稱臣,哪有以臣伐君的道理?”夫差火了。
伍子胥毫不退讓:“湯伐桀,武王伐紂,不都是以臣伐君嗎?”
伯嚭喝叱道:“相國說的話太過分了,這是將大王比做桀紂嗎?”轉身向吳王奏道:“臣聽說當年葵邱之盟時,就有明言,嚴禁遏制貸糧,只為體恤鄰國。何況越國年年上貢,等明年豐收時,讓他們返還等量的糧食就行了。這樣于吳國無損,反而能施德于鄰國,何樂而不為呢?”
夫差下令向越國運送粟米萬石,對文種說:“寡人違逆群臣之議,送粟米給越國,等明年豐收必須還糧,不可失信!”
文種稽首:“大王憐恤越國,敢不如約。”
一萬石谷子送到越國,越王大喜,群臣高呼:“萬歲!”勾踐將粟米分發給國中貧民,百姓們無不頌德。
第二年,越國糧食豐收,越王問文種:“寡人若是不償還吳國的粟米,則失信;若還,則損害越國而使吳國得利,該怎么辦呢?”
“應該選些精粟,蒸熟了再還給吳國,他們覺得這些粟米好,必會用來作為種子,到時我的計策便成了。”
勾踐果然將這些粟米蒸熟了再還給吳國,數量一斛不少。吳王感嘆道:“越王真是守信之人哪!”又見這些谷子十分粗大,對伯嚭說:“越國土地肥沃,這些種子很好,可以散給百姓們種植。”
于是,吳國境內,許多人用越國的粟種春耕。當然這些種子不可能發芽,于是吳國發生大饑荒,夫差以為是由于吳越兩地水土不同,哪里知道這些種子是蒸熟了的呢?這計可真毒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