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蘇子瞻,時常蘇油頭疼,不過也很讓他驕傲。
君臣間卻沒有直入話題,高滔滔在簾內先是問道:“畢觀母子,都安好吧?”
蘇軾躬身道:“多謝太皇太后關懷,弟妹與侄兒都好,小嬸娘給侄兒取了個小名,叫杵兒。”
杵兒比扁罐漏勺好不了多少,更小,趙煦不禁好笑:“改日有空,我也去看看。”
高滔滔嘆息一聲:“聽說賤名好養活,以司徒仙卿之富貴豁達,也不免此俗,足見愛子之心,人皆有之。”
“天子牧養萬民,自當長以此心。內翰近日連上三章,老身看過著實憂慮,大宋如今歲入三億五千萬貫,如何天下還有此等待賑之民?”
蘇軾說道:“國朝人口一億六千余萬,四千萬戶,其中一二等戶不足千萬,三四等戶兩千余萬,而剩下的千萬五等以下,實賴朝廷賑之。”
“以小幺叔之能,河北四路三年振興,尚不能彌滅五等戶,何況其余?”
趙煦立即為偶像辯護:“司徒振興河北,先保國用、民用,使有產之民盡其地力,無產之民盡其身力,從今年開始,寬政漸及五等以下,蓋事有先后,非不作為也。”
蘇軾躬身道:“是,然以小幺叔之能,大力推行,使河北畝增兩倍,從一石增到四石,方能有此政績。”
“敢問陛下,大宋如今畝產四石之府路,又有多少?”
趙煦頓時啞了。
蘇軾又說道:“兩浙災傷,陛下不以臣愚鈍,命臣按治,杭州號稱天下首善之區,民間殷富,亦經三年,方才恢復。”
“而浙西,浙南山區,百姓因災積欠者,每縣一兩千戶,幾乎占了人口的一半。臣離任之日,尚且艱難。”
“臣前請朝廷兩浙路百萬石寬免,亦遭御史彈劾,不敢入都門。國政如此,其余人臣,有敢言民之疾苦者?”
“大宋蜀中、汴京、兩浙,向稱富足;陜西、河北,得朝廷傾斜,如今頗為寬松;至于新得之地如河西、寧夏、南海,因商貿發達,物產豐饒,輕徭薄賦,弊病沒有積累起來,百姓也頗為安樂。”
“然百姓大體安樂,并非說明積欠不嚴重,大宋積欠最嚴重的地區,恰恰在汴京、兩浙、以及京西南北,荊湖南北,淮南東西,江南東西等久治之區。”
“其中荊湖、廣南,人戶不多,積欠數額,于百姓雖幾近難以承擔,然于朝廷,其實也沒有多少。”
“數量多的,以臣所知,兩浙一路,便有兩百萬貫。”
“其余淮南、東南,差近此數。”
“至于汴京,臣不得而知,想必戶部有數目可查。”
“這些積欠,看起來數目巨大,其實只存在與賬目之上,而收上來的那些,都成了供養胥吏的‘津貼’,根本落不到朝廷的手上。”
“這是地方州縣,借由朝廷追繳積欠的名目,行殘民之實。”
“與其這樣,不如趁陛下大婚之際,一體罷免,則天下欣悅,萬民歸心,福報必后至也。”
高滔滔問道:“蔡京如今就在提舉戶部,一向稱能,如何內翰奏章當中,卻似乎對戶部不太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