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次的專家團,除了秦元清外,十位華夏工程院院士,七位華夏科學院院士!
會議室中,其他人看到陪同著領導進入會議室的秦元清,一個個都露出驚訝之色,隨后都露出了若有所思之色。
會議主持人魯省的一位領導,介紹著專家團,除了多達十八位院士外,還有五十八位各大高校教授,七十九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鐵隧道集團等國字號大型企業的總工、副總工之類的技術專家,整個會議室超過了二百人。
每個人都意識到,這一次的渤海隧道計劃會議,與以往的會議不一樣了,規格上都提高了二個檔次都不止。
以往的渤海隧道計劃會議,也有院士參加,但是大概就是二三位、三四位的樣子,主持會議的多是地方市領導,可是這一次卻是魯省相關領導主持會議,還有更高級別的領導參加會議,而且連秦元清這位華夏科研領域旗幟性人物都來參加會議。
看來,經過這么多年的醞釀,上級對于渤海隧道計劃終于是要動真格了。
看看這個會議室,技術人員中,每一個起碼都是教授級的科研工作者或者工程師,副教授、高工都沒資格參加。
秦元清看著一個個技術人員談論著,很認真的記筆記,參加這次會議的技術人員,前期已經長時間參與渤海隧道計劃了,對于渤海隧道計劃比他要了解得多,都有各自關于渤海隧道計劃的思考。
這會議,也是一次思維智慧火花的碰撞。
渤海海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緣故,使得渤海的各個港口運輸航線全部從此地通過,也有十萬噸、二十萬噸的巨輪經常出沒,甚至今后也會有三十萬噸甚至是四十萬噸巨輪出入,這就導致了這個地方只能修建海底隧道,沒有修建橋梁的可能。
更別說,渤海海峽還是軍事戰略要地,甚至還會時常有航母通行,所以根本不存在建橋的可能。
而海底隧道修建的技術,主要有三種方法,即沉埋法、盾構法、掘進機法。
簡單來理解的話,沉埋法是在地面上將圓形的隧道預制好,然后在海床上挖出溝槽,將隧道沉放到溝槽上。最后,將一節節的沉管隧道拼接起來。
而盾構法和掘進機法,是使用專門的機械在地質層或者巖石層中推進,然后在機械內部由人員將一片片的混凝土管片拼接成隧道。
盾構機法和掘進機法的區別,在于使用設備的不同。三種隧道施工技術各有特點,也各有優劣。
比如一位院士主張采用沉埋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就是施工難度最小,施工速度快,投資也是最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