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聽后心里都不禁咯噔了一下。
雖說誰都知道突厥對大唐威脅最大。
不久前,大唐才因為突厥入侵簽訂了渭水之盟,所以有不少大臣因此主張對突厥用兵。
但像現在這樣,皇帝陛下親自在朝堂上提出來,且有意以此為接下來的軍事目標,甚至還以滅掉其國為目標,還是第一次。
政事堂的大臣們都因此不得不承認,皇帝陛下已經不僅僅是要準備和突厥打一場立國之戰,還有了徹底滅掉突厥的雄心。
他們不知道皇帝陛下是受了誰的蠱惑,怎么會突然在對突厥的態度上轉變這么大。
依舊留任右仆射的王珪因此言道:“陛下,突厥勢大,且逐草而居,敗之尚且不易,滅之甚難!以臣之見,還是派公主與之和親、結盟為要,方是上上之策,與之為敵、甚至滅其國,都是不智之舉,累民耗錢不少,也損失國家元氣!”
李世民瞅了王珪一眼,沒有說話。
這時候,吏部尚書長孫無忌也跟著說道:“陛下,即便要對突厥用兵也不是現在,最好是國家富足之后再用兵也不遲,還得等待時機,另外,以臣看來,我們不能主動對突厥用兵,因為我們已經與突厥結盟,主動攻擊盟友,便是毀壞盟約,于禮不合,大唐以禮治國,豈能輕言兵事?要用兵,也得等突厥主動來入侵我們時才可,后發制人,占得大義!而在這之前,為保百姓和平,派公主和親的確是上策,右仆射所言沒錯。”
“是啊!”
一干文臣因見王珪和長孫無忌都跟著反對皇帝欲要對突厥大興兵事,都跟著應和起來,附和著用各種理由來反對。
“陛下,加強武備,防止突厥入侵,此亦足矣,何必去主動招惹突厥?即便打勝,也無甚益處,打敗了,無疑恥辱更重!”
“陛下,突厥,游牧之族,難以盡滅,與之為戰,無論是勝是敗,皆是加深兩國仇恨,自古治國,當睦鄰修好,方和王道呀!”
“陛下,兵者,兇器也!不可擅動啊!守御邊防,便需抽調大量青壯,需好些個農戶為之供應軍需,如果主動征討,則耗損更大,那天下府兵就無法得到休養,而使農事不興,民力耗盡也!”
“請陛下三思!”
“請陛下三思!”
“請陛下三思!”
在許多文臣看來,加強防御就夠了,沒必要去主動招惹突厥。
當然,這些以士族出身為主的文臣倒也不是都出于私心,擔心因為發動戰爭,造成關隴軍事貴族依舊做大,武將勢力難以消弭,自己這些世家大族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賦稅,也有出于公心的考慮,因為打仗的確不是一筆很劃算的經濟賬。
尤其是對于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而言。
一個常年征戰在外的兵需要好幾個農民供養。
但如果這個兵解甲歸田,不征戰在外,就是一個很好的勞動力,可以生產出很多糧食。
所以很多文臣才反對主動對突厥興兵。
不過,這只是經濟上的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