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盤算著,王昌建道:“殿下,或許可有把這個機器放在海邊建設制造局,從而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來獲取蒸汽。”
王昌建聽到用海水獲得蒸汽,亦是心中認同,這樣的話非但可有得到機床需要的蒸汽動力,還能獲得可以提純的粗鹽鐵等,這些都是朝廷管控物件,哪怕是要飯的在里邊分一杯羹,也會瞬間成為巨富。
世代經商的王昌建,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高昂利潤認。
方世玉道:“蘇州不錯,這樣吧,開春之后,你去蘇州選址,在那邊搭建一個火器制造局蘇州分部。”
“暫時先在那邊取水用來燒出蒸汽,一點點改進你的設備,等這個東西能完全發揮出所有蒸汽的力量,在考慮在內地建廠吧。”
方世玉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他真的不知道,老朱頭這幾年在大明內地,都搞了什么事情,竟然連蒸汽機都給逼出來了。
而方世玉的言論,卻遭到了朱元璋的嚴厲反駁道:“蘇州不行,既是要建火器制造局分部,那肯定是要投入不少的錢,還要在當地招募民工運送物資,海水。”
“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讓蘇州的人得了去。建分廠擴大火器制造局的經營沒問題,除了蘇州!”
“洪武這個年號沒到頭,蘇州,哼。”朱元璋悶哼一聲,腦海中想起當年他攻打張士誠的時候。整個蘇州的百姓都站在張士誠一邊,讓老朱吃盡了苦頭,雖然最后還是勝利了,但蘇州又有多少人追隨張士誠殘補逃離內地,在海上成了倭寇。
史料說的也很明確,在洪武年間,蘇州的各項賦稅,都是最重的,苛捐雜稅也不為過。
或許也是老朱頭報復蘇州當年幫助張士誠的方法。畢竟他沒有屠城。
方世玉嘆息一聲,看著氣沖沖走出屋子的朱元璋,這才對一旁的王昌建說道:“順了他的意,先去其他地方選址吧,蘇州會好起來的!”
方世玉拍了拍王昌建的肩膀,邁步追上了朱元璋。
應天府中,許多商人都是十多年間,受不了朝廷對蘇州的重稅,舉家搬遷來到了應天府。
在這期間,王昌建一家遇見了方世玉,并且投入了巨額財富,只希望方世玉能有辦法讓蘇州好起來。
奈何,今天還是方世玉的第一次,無意間的試探,卻讓老朱頭如此大動肝火,誠如其言,他死之前,蘇州的事情是解決不了了。
不過王昌建看著朱家爺孫的背影,他并沒有半點不甘心,反倒對自己的家鄉未來,充滿了信心。
方世玉答應過他們這些來自蘇州的富商,洪武年過去,一視同仁,前人的事情,一筆勾銷。
王昌建雖不通政治,但經商世家,又有幾個是傻子,他也能看出來,朱元璋只是在維護自己的那最后的一點倔強。
方世玉和蘇州富商的交流,朱元璋會不知道?
方世玉答應那些富商的事情,朱元璋會不知道?
他都知道。
但他也知道,這個惡人,既然自己已經做了,那就做到底,做絕了,等自己駕崩的時候,新人繼承者一視同仁,便可以收獲到整個蘇州的百姓,富商,才子的擁護愛戴。
這,或許也是一種政權交替的手段吧。
如同藍玉一般,堂堂梁國公,此時大明碩果僅存的幾個老將,能征善戰,卻憋在家里,郁郁不得志,似乎真的如同那般,朱元璋死之前,藍玉是不可能復出得到半點重用了。
追上朱元璋的腳步,二人走在街道上,朱元璋開口道:“蘇州的事情,已經二十多年了,一代人已經過去,等老子離世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標兒免除蘇州的苛捐雜稅。”
“讓那里的百姓,也獲得休養的時間。有蘇州的百姓作為支撐,南方的大量土人,百姓,富商,都會推崇標兒的新政。”
“到時候,你再朝廷想改革弊政,南方的進展也會事半功倍。”
聽著朱元璋說這話,方世玉嘆息道:“老朱頭,蘇州真的那么十惡不赦嗎,二十多年了。”
“原本是留給標兒的,只是如今標兒病床不起,生死未卜,奄奄一息,現在只能先交給你了,南方繁華,這里的人重視利益,所以商業發展迅猛。”
“但你也要永遠記住你自己在《精兵是如何練成的》里寫的,永遠不準資本進入朝廷,如果大明朝廷被資本左右,大明就離亡國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