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於銀、閻志、尾敦三人聞得荀貞此問,彼此相顧一眼。
鮮於銀問荀貞,說道“在下敢問明公,此事是從哪里聽來的”
荀貞說道“我風聞而已,不知此事可有,消息是真是假”
鮮於銀嘆了口氣,說道“明公,在下家鄉有句民諺,說的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卻沒想到此事居然已是傳到許縣朝中,為明公所知矣”
荀貞聽出了鮮於銀話中意思,“哦”了一聲,說道“怎么難道劉和遇刺此事,還真的是有”
鮮於銀回答說道“回明公的話,這事兒不但有,而且不只一次”
“不只一次”
鮮於銀說道“明公,從公孫瓚被我幽州與袁本初聯兵擊敗至今,已有三撥刺客欲行刺劉君且除有刺客欲刺劉君外,在下族兄鮮於輔與閻司馬那邊,也屢有刺客謀刺。”
荀貞皺起眉頭,露出非常關心的神態,問道“閻君和鮮於君那邊亦有刺客欲行謀刺那閻君、鮮於君可曾因此受傷”
如果閻柔、鮮於輔被刺客行刺成功,鮮於銀等肯定已經告訴荀貞了,而他們沒說,可知閻柔、鮮於輔和劉和必是一樣,只是遭到了刺客的刺殺,但并沒有被刺死。
鮮於銀說道“有勞明公關懷,刺客的幾次行刺,幸好都被及早發現,未能獲成,在下族兄和閻司馬,并及劉君都是有驚無險,未有遇害,亦沒有因此受傷。”
荀貞神態放松,松了口氣似的,說道“那就好,那就好劉君一兩年前,奉圣上密旨,不遠千里之遙,不顧盜賊群起之險,由長安而遠使幽州,欲勞故幽州牧劉公勤王,一路上經過了多少的艱險阻難,只前后被袁公路、袁本初兄弟扣留羈系的時日,就長達年余之久總算是好不容易到了幽州,盡管到時,故幽州牧劉公已為公孫瓚所害,可是劉君對朝廷的一腔忠心,圣上卻是無有一日或忘,對他一直都是非常的牽掛就在君等到前,前天下午,圣上召我入宮議事,還提及到了劉君劉君沒有出事,那是最好不過令族兄鮮於輔”看向閻柔,說道,“與令兄閻柔,興倡義師,為劉公報仇,圣上對他兩人的舉動也是極為贊許。如果他們出些什么差池,圣上知了,必然會心痛萬分,也會是我大漢的損失”
頓了下,荀貞問鮮於銀,說道,“君說刺客之行刺,是在公孫瓚敗后乃才出現的,那么這些刺客可是公孫伯圭所遣”
鮮於銀感謝過荀貞對劉和、鮮於輔、閻柔三人的關心,以及荀貞所轉述的劉協對他們的稱贊,然后回答荀貞,說道“回明公的話,這些刺客俱亡命徒也,大多在抗捕的過程中被殺了,但也抓到了兩個活口,拷掠得知,確然都是受公孫瓚的指使”
荀貞連連搖頭,說道“這公孫伯圭此前三番兩次的遣使,向我示好,求與我結盟,我以其不忠不義而悉予以拒絕,卻沒有想到,他何止不忠不義,現在竟是已淪落到遣兇行刺的地步了么”義憤填膺,又說道,“他擅殺劉幽州,魚肉百姓,已然是令人痛恨,今兵敗之后,不思改過,復更用出行刺這等下作之舉,更是道德淪喪,我不齒焉不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