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漢家制度,正旦這天,參加大朝賀的群臣,包括了公、卿、將、百官,以及蠻、貘、胡、羌的使節,還有郡國上計吏,當然,亦有宗室諸劉,人數多時超過萬人。
這其中,和地方郡國有關的,是上計吏。
也所以,十月上計結束后,有些來自較遠郡國的上計吏就沒有走,事實上,那些回去的上計吏按照尋常之慣例,也是沒有必要回去、再回來的,但他們之所以回去,是因為劉協和朝廷剛遷到許縣,經過了長久的與朝廷音訊阻隔,他們需要趕回去,給他們的長吏們稟報一下劉協和朝廷的情況。
同時也正是因了劉協和朝廷是剛剛遷到許縣,接下來的正旦大朝賀將會是“荀貞執政朝中”后的,頭一個“面向整個帝國所有官吏的大朝會”,其中含蘊的政治意義極其重要,因是,荀貞已經請得朝旨,再次向各個州郡下達,命令各州、各郡,不但上計吏回去者要回來再參加大朝會,并且還令各州、各郡需要遣派適當職位的“命官”,亦來參加大朝會。
荀貞與孫策說及的“吳郡使臣”,包括那個廬江郡的“使臣”,即是接旨以后,分從吳郡、廬江郡前來到許縣的其當地本郡之官吏,這兩個“使臣”都是其本郡的郡丞。卻則說了,為何只是郡丞來了,太守不來這是因為一則漢制,二千石不得擅自離境;二者,下給他們的圣旨中也有交代,畢竟現下是非常之時,為免引起地方騷動,州郡長吏不必入朝。
除掉州郡以外,荀貞通過朝廷,給他和孫策控下的這幾個州的各地的諸侯王和部分諸侯、并及部分校尉、中郎將以上的各地之駐將,也都去了令旨,令他們來參加朝賀。諸侯王無須多說,叫來充場面的;那部分得到召令的諸侯和校尉、中郎將等各地之駐將,則表面上是叫來參加朝賀,實際上召他們來,荀貞是為了給“明年春時對袁術的用兵”開始做提前之準備。
總而言之,相比十月份的上計,馬上就要到來的明年正旦的這次大朝賀,在形式上會更為的隆重,參與的人數,也會更加的多。
這些且也不必多提。
只說荀貞家中、堂上,婢女們把飯食捧上以后,孫策果然陪著荀貞喝了幾杯。
但兩人只不過略飲幾杯而已,并未多喝。
用飯罷了,婢女上來把食盤等收拾下去。
諸葛瑾陪著荀貞與孫策說話,孫策幾次有意無意的去看諸葛瑾。諸葛瑾察言觀色,再是愚鈍,也反應過來,孫策這顯然是有話想要私下對荀貞來說,便起身告辭。
諸葛瑾退出堂外后,孫策起身,整了下衣冠,下拜堂上。
荀貞怔了下,說道“伯符,你這是作甚你我好端端的正在說話,緣何忽然行此大禮”
孫策伏在地上,說道“明公,策背著明公做了件事,一直未曾向明公稟過,策已知過,斗膽敢請明公勿怪。”
荀貞登時猜出,孫策這突然行大禮是為的什么,他想說的又是什么。
卻荀貞此時此刻,心中怎么想的從他臉上卻是分毫也看不出來,唯見他撫頷下短髭,神色如常,嘴角帶著微笑,溫聲和氣,與孫策說道“伯符,你先起來。”
孫策站起,卻未站直,猶抱手躬身。
荀貞溫和地笑道“伯符,就不說汝父在世時,我與汝父情若金堅,只說你十來歲時便拜我為師,你可以說是,我看著長大的,那么就不管你背著我,有沒有做什么,我都不會怪罪你的。”問孫策,說道,“伯符,你背著我做了什么”
孫策恭恭敬敬地說道“啟稟明公,先君有一故吏,名叫桓階,其長沙人也。幾個月前,他給策來了一封書,在此書中,他向策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說長沙太守張羨對劉景升深懷不滿,又知策所部曲多荊州人也,俱懷思鄉之情,因他建議,不如策與張羨聯兵共取荊州。”
荀貞“哦”了一聲,說道“桓階此人我知,卻不知他曾向你提出過此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