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說道:“前幾日我和孔明在陪明公說話的時候,談及公將伐南陽此事,當時明公說了一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瑜之愚見,現於今堪謂是東風已有,萬事俱備!”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句話的出處不用說,當事人就是諸葛亮、周瑜,這個典故而今當然是還沒有出來,可能這個時空里頭,以后也不會再有此典了。那晚荀貞之所以會說出這個典故來,是因為看到周瑜、諸葛亮兩人并坐於自己的面前,有道是“一時瑜亮”,當真是芝蘭玉樹,并秀於堂,情有所感,難以自禁,遂於談到南陽之時,脫口而出,說出了此八個字。
周瑜、諸葛亮不知荀貞此語,典出何處,倒也是后來問過荀貞。荀貞隨便找了個說辭,說是什么初春之際,百花已將開而卻未開者,所等者即是東風,把他們給敷衍了過去。
堂上,荀貞笑吟吟問道:“恭謹,為何說現於今東風已有?”
周瑜何等聰明,自是知道,荀貞肯定是明白他的意思,而卻有此問,實際上是在借此機會,讓他當著戲志才、荀彧、郭嘉等人面前,表現他的才能。
周瑜便回答說道:“明公,雖袁術驕橫無謀,公奉旨討之,勝之必也,然袁術盤踞南陽已久,部眾數萬,且郭汜悍將也,其部兵精,今投附之,為其爪牙,則公若即攻之,也少不了費些波折。而現下呂布已然與他離心,他又欲西入長安,南陽人心定然大亂,則於此之際,對明公而言,豈不就是最好的討伐他的時機么?若是抓住這個時機,他既沒有了呂布在江夏北對他的呼應相助,是已失一臂,復軍心混亂,將士無有斗志,明公以王師加之,取勝反掌之易。”
這一點誰都能看出來,不算出奇。
戲志才、荀彧、郭嘉等人聽了周瑜此話,也不過是微微點頭罷了。
荀貞不動聲色,又問周瑜,笑道:“恭謹,卿此言甚是,但是袁術他既然已生了西入長安之意,那么為何不等他用兵長安之時,我再攻南陽?那個時候再打南陽的話,豈不取勝更易?”
周瑜笑道:“明公英明遠見,豈會用此下謀!”
荀貞說道:“為何說這是下謀?”
周瑜目光明亮,侃侃而談,說道:“明公,如果等到袁術西入長安的時候,再攻南陽,固然光復南陽會更加的容易,甚至明公只需遣偏師一部,也許就能與劉荊州南北夾擊,克取南陽,可那個時候,雖能更加輕易地打下南陽,袁術及其部之主力卻不就被遁至關中了么?”
“關中殘破,袁術縱西遁入長安,必難立足,更難長久。”
周瑜說道:“確然如此,然而明公,袁術、郭汜兩部合計四萬余眾,其縱不能立足長安,可若是彼等因為乏糧等故,入掠弘農,抑或賊亂三輔呢?都將會成為一個后來之麻煩。因瑜以為,若縱袁術、郭汜引其主力出南陽、入長安,實只顧眼前由此而易得南陽之小利,不顧長久之遠謀也。”
荀貞問道:“以卿之高見,上策應當是什么?”
“明公,這上策自然就是不讓袁術兵入長安,亦即不可等到他西入長安后再攻南陽,而應當必須趕在此前進攻南陽!且於攻南陽前,還需別遣一部,繞至武關,先扼住其往長安之道。”
這一番話說完,戲志才、荀彧、郭嘉等人的表情就與剛才不同了。
荀彧撫須,笑與荀貞說道:“公瑾以弱冠之齡,阿兄辟為從事中郎,不瞞阿兄,我本來是有些疑惑的,卻今日聞得公瑾此議,阿兄誠然識人之明,公瑾確非凡俗之士。”
若把等袁術的主力部隊到長安后,再打南陽,視作是只在戰術上看到了對己方有利一面的話,那么考慮到為了不免以后的麻煩,而必須要把袁術及其所部消滅在南陽,這就是戰略上的高/瞻遠矚了。——當然,戰略上的高/瞻遠矚是一回事,能不能付諸實施是另一回事,又必須得荀貞的實力足夠強大,能夠一口把袁術的主力吃掉,這個戰略上的目的才能夠得到實現。荀貞他現在的實力毋庸多言,完全能夠把袁術及其所部消滅在南陽的。
對周瑜的回答,荀貞也是相當滿意,微笑著轉顧戲志才、郭嘉,撫摸頷下短髭,說道:“志才、奉孝,天子才士,非只卿等,江山代有才人出也!”
戲志才、荀彧都可算是荀貞的同齡人,兩人也都三十多歲了,郭嘉的年齡稍微小一點,然亦而立之年,相比之下,周瑜和比周瑜年齡更小的諸葛亮,顯是下一代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戲志才搖著羽扇,低聲重復了兩遍荀貞引用的此句,贊嘆說道:“明公此語,好句也!”問郭嘉,笑道,“奉孝,新中郎何如你這個老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