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今士人學劍、比劍之風甚盛,廬江又民風剽悍,兼以周瑜胸懷大志,要做的是一個文武兼資的棟梁,非是尋章摘句的老雕蟲,故他雖右姓子弟,卻是既喜騎射,又好擊劍。
王越是桓帝、靈帝間的一個劍術名家,做過虎賁郎,其劍術有名於洛陽,不乏好劍之士遠涉千里向他拜師求學的。劉備少年在偃師緱氏山中讀書時,跟著公孫瓚認識了一個王越的弟子,他的擊劍術就是從王越的這個弟子那里開始學起的,后來他回到沛郡,又從幽州的一些擊劍高手那里學到了幾派其它的擊劍之術,綜合一起,遂有了他今日的劍術。
劉備撫著光滑的下巴,沒有說他的擊劍術其實不是王越嫡傳,只是笑道:“備之劍術,何足掛齒!公瑾,昨日聞卿撫琴,才當得起‘出眾絕倫’四字!卿可能不知,昔年我求學於盧公門下時,對音樂就已經極感興趣,但與卿相同,也是苦於一直未得良師,故在音樂此道上,至今無所成也,卿如不嫌我愚鈍,我有冒昧一請,尚盼卿於此道上能對我稍加指教。”
“如此,便以將軍劍術,換瑜音樂,何如?”
劉備也不知是真喜,還是假喜,反正看起來是喜不自勝,立即應道:“好,那就一言為定!”
一邊與周瑜閑談,劉備一邊琢磨想道:“且待到了偃師后,若有機會,我當邀公瑾與我同上緱氏山,探訪下昔日我求學時的精舍,……只不知那精舍是否尚存?”
劉備端得求賢若渴。
每一個見到的賢才,他都想與之交往。他與周瑜相識的這不長的時間里,周瑜感覺到了他是個仁厚之士,他則已經深深地感覺到了周瑜杰出的才干。卻唯是周瑜家乃揚州冠族,其從祖做過太尉,其再從父周忠現為朝中九卿之一,那么劉備要想引得周瑜對他的看重,就必須要在自己的身份上作些文章,——他宗室的身份,不值一提,就他那旁支到不知哪里去的“中/山靖王之后”,拿來糊弄糊弄成定、石關還行,放到周瑜這里,根本拿不出手,除此以外,他最能拿得出手的,即是他曾為盧植門下的弟子,所以他乃把心思動在了這上面。
把劉備、周瑜兩人任為一主、一副,付以扼守武關的重任,這一對組合看起來好像有些奇怪,但事實上,他倆還是挺適合此任的。
劉備早年在緱氏山求過學,他對河南尹的情況不陌生;周瑜的父親早年做過洛陽令,周瑜在洛陽待過,他對河南尹的地理、人物、風土人情也不陌生。
卓膺等將校的從扈下,劉備和周瑜二馬并行,率領部隊迎著寒風,西向河南尹行軍。
按照荀貞的部署,他們在到達偃師之后,會在偃師稍作停駐,隨后就南下,轉往武關。
劉備尋思著邀請周瑜上緱氏山,周瑜那邊,回想起了那天晚上荀貞給他下達命令時的場景。
……
那晚雪下,堂中軍議。
荀貞說出了他的主、副人選之后,劉備不在堂上,且先不論,目光看向周瑜,笑問他,說道:“公瑾,可有信心完成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