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說道:“陛下,洛陽不好還都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因宮城尚未得以修繕,一個是因袁紹在冀。這兩件事,其實都不難解決。”
“哦?楊公有何解決之法?”
楊彪就把他們商量出來的辦法,與劉協說了一遍。然后第三次伏拜下去,說道:“陛下,
老臣今日所言,皆是老臣的耿直忠言!老臣剛剛所獻的解決還都洛陽之難的對策,也都是老臣和朝中的忠貞之士們,經過反復商議,而得出的可行之策!陛下,老臣乞請陛下審思之,最好是盡早作出決定,千萬不宜久作拖延!”
楊彪指責荀貞,尤其是指責荀貞懷不測之心的這些話,老實說,劉協起初是不相信的,——畢竟如劉協自己所言,自長安與荀貞相見、相識到今的這快一年中,荀貞一直表現得都很好,溫文爾雅,讓劉協感到了作天子的尊嚴,他打心底來說,是不愿意懷疑荀貞的,但傳旨召董承回許縣受阻、昨日有大臣求見而劉協竟然不知這兩件事,卻又是近日真切發生,劉協親身感受到的,因思來想去,到底受董卓、李傕、郭汜前后禍亂朝廷的陰影太重,劉協卻亦是不覺猶豫起來,對荀貞的忠心不能說因此已產生完全的懷疑,至少一顆疑心的種子已然埋下。
許久之后,劉協說道:“楊公,公意,朕已知,但是否定許縣為新都此事,朕日前不是已下詔,令諸公會議了么?要不這樣吧,楊公,等諸公會議出個結果以后,朕再作決定!何如?”
現下朝中,隨著趙溫等陸續地傾向荀貞,荀貞這邊的勢力已經是占到上風,真正堅決反對荀貞的,其實只剩下了楊彪等少數人,也就是說,如果等朝臣會議結果的話,這個結果很有可能是會有利於荀貞的。
楊彪焦急地說道:“陛下,此等大事,何須再等朝臣會議?陛下宜當圣意獨斷!”
“楊公,這怎么能行!朝中諸公之意,恐怕還是要聽一聽的吧?否則,朕豈不成了昏君了么?”
楊彪沒有辦法,只好接受了劉協的決定。
劉協見楊彪直到這會兒,仍還是沒有起身,便干脆親自下到殿上,親手把他扶起,將他攙到旁邊的席位,請他坐下。
等楊彪坐下后,劉協回到龍椅,君臣二人又做其它的敘話,卻也不需多講。
只說荀悅等退出殿外以后,他們遙遙望看殿中,看見楊彪先是舉止慷慨,繼而伏拜不起,雖是聽不到他在對劉協說些什么,但聯系到近日發生的事情,加上楊彪的這些不同尋常的舉止,荀悅卻也能大略猜出,楊彪此時此刻在向劉協說的是為何事,必與荀貞有關。
然而他身為侍中,現正是上職的時候,劉協沒有讓他走,他自是不能擅自離開,遂不動聲色的往旁邊去了幾步,召來了不遠處的一個郎官。
郎官,分為幾類,是朝廷的后備官員,一些同時也負有戍衛宮中的職責。荀貞掌權朝中以來,舉薦了不少人到朝中為郎官,都是他幕府、軍中諸士、諸將的子侄輩,這個郎官正是其一。
荀悅低聲地與他交代了幾句。
這郎官聽完荀悅的話,神色嚴肅,躬身應諾。
卻荀悅交代之事,正就是讓他立刻出宮,往求見荀貞,將楊彪今日覲見劉協此事,告與荀貞知曉。這郎官知曉事情之輕重,領命過后,不敢耽誤,乃即出宮,徑赴到車騎府,求見荀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