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氏乃潁陰望族,在城中名望極高,路人的行人都主動給他們讓道。“荀貞”雖是從后世穿越來的,但身為其中的一員,此時感受著行人敬仰、崇敬的目光,卻也覺得“與有榮焉”。
荀氏的祖墳在城外十幾里處,出了城,不到半個時辰就到了。
墳地占地頗廣,在墓地最前有一個祠堂。
祠前兩側有子母雙闕,祠中有供案,案上刻畫有杯盤盛魚、雞的畫案。屋頂和東西壁及后壁上也都雕刻了圖案。屋頂上雕刻的是升仙圖,四壁上雕刻的孝子烈女故事。
早有人提前來到,已把祠堂重新打掃一遍。
眾人遠遠地下車、下馬,重整隊列,在荀緄等的率領下,來到祠前。隨行而來的有十幾個奴婢、侍從,把帶來的案幾、供品從車上拿下,恭謹地捧過來,自有荀家的晚輩接過,依照禮節,將案幾分別放好,把供品擺上,并取出簡冊祭文,單獨放在一個案幾上。
這正旦祭祖是每年都有的,不用荀緄等吩咐,諸人按照輩分、爵位、遠近親疏,各自跪坐。荀緄拿起祭文,開始讀誦。荀氏家學淵源,這祭文乃荀緄親自所寫,寫得文采斐然,情感深沉。讀完,近百人無論老少齊齊拜倒。
兩漢時掃墓祭祖的流程、形式和后世差不多,荀貞列在其間,跪拜伏首,身處祠前原野之間,聽遠處風聲嗚咽,覺近處莊嚴肅穆,恍惚間如回到了自己的前世,仿佛祭拜的是自家祖先,突有所感,悲從中來,不覺涕淚橫流。一時間竟不知自己是誰人,自己是身在何方何時了。
他想道:“這每年祭祖,祭的是先人,祭的更是傳承啊!”
快到中午的時候,整個祭祖過程完畢。眾人車馬返程。
回到城中后,還不能散,依照歷年的家族傳統,還要聚集一處,辯論經文。不過,參與這個活動的就不是所有人了,而是弱冠以上的男子和已經開讀經書的少年。辯經的地方是在荀緄家。參與的眾人先把車馬放回自己家中,然后絡繹到來。人數雖比祭祖時少,但差不多也有四五十人。荀緄家的大堂沒有那么大,坐不下這么多人,只能是長者登堂,少者跪坐院中。
正旦辯經這個節目,在西漢時是沒有的,至少在朝會時是沒有的。光武中興以后,光武皇帝和高祖不同,高祖不怎么讀書,光武皇帝卻是飽讀經書的,因此在本朝初年的時候,在每年的正旦朝賀百僚畢會之際,光武燕京會讓群臣辯論經學,若有學理不通、理屈詞窮者,則就奪其坐席給辯論獲勝之人。當時有一個名叫戴憑的,汝南平輿人,時以侍中兼領虎賁中郎將,學識淵博,議論恢弘,曾在其中一次的辯經會上,連奪五十余席,坐在上頭比別人高出一大截來,獨領當年風搔,百官皆居其下,京師為之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
荀氏的這個正旦辯經活動就是由此而來。在辯經的時候,亦仿照光武皇帝故事,勝者奪敗者之席。光武皇帝此舉,極大地刺激了帝國上下讀經、學經的熱情;荀氏的這個仿效,也極大地激發了本族子弟好學向上的風氣。
荀貞從五年前開始參加這個活動,頭一年的時候也曾想上去試試,但在聽了登臺諸荀的講經、彼此辯難后,當即就打消了這個主意。就不說長輩,也不說族中同輩、晚輩中的杰出者,如荀悅、荀祈、荀彧兄弟、荀攸等人,只和同輩中那些名聲不顯的族兄族弟們相比,他也差得太遠了。所以,歷年來,他從來都是在院中旁聽的份兒。今年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