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文牘看完,怒道:“我雖非本鄉人,平時也聽說過這個第三氏,知其常年橫行鄉里,自稱閭里大俠,以武犯禁,只是卻沒想到竟然如此跋扈、罪惡!若這些罪名皆屬實,族其三屬也不為錯!”
荀貞心中一動,聽出了他的潛臺詞,想道:“‘若這些罪名屬實,族其三屬也不為錯’是什么意思?難道?……,難道他猜出了‘妖言’其實只是誣陷?”要知,只憑“妖言”一罪就可令第三氏族誅,然而秦干卻不提“妖言”,只說如果這些罪名屬實,那么族其三屬也不為錯,很像是在“避實就虛”。
荀貞猜測的沒錯。“妖言”罪因其特點,常被地方長吏使用,用來誣滅治下的大族,或以立威、或者借此謀奪錢財。就如那個“兗州劉氏妖言案”,辦此案的人便是一個新上任的縣令,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明顯是為了立威。因此,秦干雖然不知第三蘭攔劫樂進之事,但卻也十分懷疑荀貞辦此案的動機。不過,他盡管剛正嚴直,卻也不是不知變通,正如他說的:“若這些罪名皆屬實,那么滅其三族也不為錯”。
荀貞問道:“那么?”
“我這就回縣中,請縣君派人暗中核查,若這些罪名皆屬實,便捕其全族!”
聽了他這句話,荀貞想道:“果然,秦干不相信第三氏有‘妖言’之罪,聽其話中意思,主要還是看這份文牘上的罪狀是否屬實,如果屬實,便族第三氏。”雖然秦干不信第三氏有“妖言”之罪,但荀貞卻也并不擔心,因為這份文牘上的罪狀,每一條都是真的。
——
1,妖言。
秦漢“妖言案”甚多,遠則如秦之坑儒,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又如秦末,“今年祖龍死”之語。
西漢武帝給州部刺史頒布了六條監察條例,叫“六條詔書”,其中第三條,“是考察郡國長官在刑獄方面的處置是否得當,以及觀察‘山崩石裂,妖祥訛言’之類的災異現象。也就是說,地方上的‘妖言’是刺史必須留意收集和追查的重要信息”。
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因“熒惑百姓,妄作妖言”,不但本人自殺,王后、太子、涉案賓客“皆族”,且受到牽連的“列侯二千石豪杰數千人,皆以罪輕重受誅”。
到了東漢,此類的案件更多,“一人犯罪,禁至三屬”。永壽元年(155年),“劉陶上疏桓帝痛陳時弊,有‘高門獲東觀之辜,豐室羅妖叛之罪’之語,可知以妖言獲罪、以妖惡連坐,已成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即使是豪門巨室,也難逃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