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毫不猶豫地說道:“唯君為是從!”
雖得到了這第一個投在自家手下的“士子”,荀貞其實并無多少歡喜之情。對他來說,舉薦時尚只是順手之舉,只是想讓自己能更快的徹底在本鄉立足而已。要想在即將到來的亂世中保全姓命,單純地指望依靠這些儒生完全不行,重點還得放在招徠勇士上。
他故作歡暢,先令圍觀的鄉民們散去,繼而和時尚把臂言歡,下意識的,眼神又往官道上波連等人的背影處望了一望,心道:“聽那鄉民說,這波連每一兩個月就會來本鄉一次。他來的這么勤快,料來不是單為見陳牛而來,定有其它圖謀,十之.是為了組織教眾。他的哥哥波才身為本郡的太平道渠帥,乃張角的心腹之人,說不好,已經知道張角將要再次起事了。”
細想之下,覺得這個可能姓極大。帝國全境從南到北近萬里,別的不說,就說從巨鹿到潁川便有七八百里,來往一趟,就是騎馬也得半個多月。造反是掉腦袋的事兒,臨到頭了再抱佛腳絕對不行,張角肯定早早地就對各地的心腹教眾露出口風了。這波才如果現在就知道太平道將要起義之事,并開始著手準備,實在是絲毫不足為奇。
“今我已誅第三氏,又通過不追究‘受賄’亭長之事得到了本鄉吏員的敬服,再又通過撫恤孤寡、斷案平冤,也算是得到了大多數鄉民的敬畏,又因去年剿滅群盜而得的賞賜與近曰賣馬得來的錢財,手里也比較寬裕了,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已然皆有,下一步就可以開始放心大膽地招攬本鄉輕俠、勇士了。”
——
1,實際上,在中平元年(184年)的黃巾大起事之前,在熹平年間(172-176年),太平道已經組織過一次起義了。
據《東漢原始道教與政治考》一文中考證:熹平年間,太平道已有過一次起事,只是失敗了,而后,此次起事的參與者又因遇到大赦(176年)而僥幸活命。
證據是:在熹平六年(176年)接任司徒的楊賜對椽史劉陶說:“張角等遇赦不悔,……。”《典略》中亦說:“熹平中,妖賊大起”。并且在劉陶稍后再次上書后,宦官們在靈帝面前讒毀他,也提到此事,說:“前張角事發,詔書示以威恩,……。”
另外,早在太平道起事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很多次稱之為“妖賊”的起義,如建和二年(148年),長平陳景自號“黃帝子”,又南頓管伯亦稱“真人”等等。這些起義活動都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從安帝到桓帝,此類的起義共有四十多次。張角的太平道起義肯定是有受到這些起義影響的。
2,當今天子對太平道也不排斥,很相信《太平經》這本書,并試圖征用給朝廷獻上此書的襄楷。
襄楷在桓帝時再次把《太平經》獻給朝廷,“及靈帝即位,以楷書為然。太傅舉(襄楷)方正,不就。鄉里崇之。每太守至,輒致禮請。中平中,與荀爽、鄭玄俱以博士征”。
不但靈帝對太平道不排斥,靈帝之前的皇帝也有不少和道家高人來往密切的。早在西漢晚期,道士們已經開始干政,到了東漢,對朝野的影響更大了,并因為當時的政治越來越黑暗,越來越“政刑暴濫”,從而“在強烈的救世使命驅使下”,逐漸從“干政”演變成了“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