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齊了不代表會。新蓋的院子里有箭靶,有演武場。按艸練里民的老辦法,荀貞從諸人中選出善射、會使矛的輕俠,教那些不會使的。虧得這些人都習武的底子,學起來不是很難。同時,他又叫唐兒制了幾面錦旗,分成不同的顏色,每種顏色都有不同的含義,或者是前進、或者是后退、或者是向左、或者向右,在學射、學矛之余,又教他們識別旗幟。又教他們辨別鼓聲,鼓聲也各有其意。
用了兩個多月,到了八月初,眾人騎射、槍矛都學得差不多了,旗幟、鼓聲也會辨別了,又帶他們出外行獵。
在打獵的過程中,行兵陣之事。荀貞坐鎮一方,命許仲、江禽分率兩部,各有五隊聽命,用旗幟、鼓聲為訊號,或兩部并進,或一部獨出,諸隊或分或散,或聚或集,行騎射之術,用矛槍驅逐,配合包圍獵物。初時,諸人不適應,常手忙腳亂,一整天也打不了幾只兔雉。慢慢的,練習得多了,適應了,旗幟、鼓聲的變化都熟悉了,騎射、矛槍也都嫻熟了,互相的配合越來越好,每每所獲甚豐。——文聘、樂進、陳褒只要有空,也都會跑來參與。
有時荀貞觀看他們馳騁行動,雖不敢說令行禁止,但卻也已做到了聞鼓即進,揮旗即前。當逐獵之時,矛槍并舉,弓矢齊開,戰馬奔馳,人皆奮勇爭先,似也有些行伍的樣子了,他亦頗是自得喜悅。
……
在此期間,除了艸練這些輕俠,演武習射、逐獵山林外,還發生了幾件事。
一件是時尚給鄉民們假種食,小夏、小任暗中盯得他很緊,并未見他有貪污之舉。這讓荀貞很滿意。此后,又試之以鄉中諸項公務,如收賦稅、分配徭役、“算民”(人口普查)等等,他也都能辦好,公正嚴明,井井有條,荀貞省了很多心。荀貞對他更是滿意了。
一件是修繕學校。早在前漢平帝時,朝廷就下過詔,令天下郡國以下皆設學校,郡、國設“學”,縣、道、邑設“校”,鄉設“庠”,里設“序”。發展至今,“序”或許尚未能遍布帝國境內,但“庠”已差不多是各鄉皆有了。西鄉也有一個“庠”。依照規制,“庠”里邊也有一個教書的“《孝經》師”,是宣博的一個弟子。只是學校雖有,卻因“倉廩”未足,百姓衣食尚且難保的緣故,入學的人并不多。
在繁陽亭時,秦干就對荀貞說過:要普及教化。荀貞對此雖不以為然,覺得在“倉廩”未足的情況下教鄉人“識禮節”是不切實際的,但為了能得到一個“重文養才”的名聲,還是召集鄉間大姓,命他們各出一些錢,把鄉中原有的這個學校修繕了一下。并說動了荀攸,請他每個月來講一次課。——荀氏大名在外,荀攸有名郡中,他這一來講課,來聽課的人就多了,不止本鄉,外鄉、乃至外縣都有人來。
一件是六七月間,郡中下了一道公文,命各縣、鄉舉薦賢才,以備郡府辟用。
荀貞經過仔細地考慮斟酌,沒有舉薦高、謝、費這些大姓人家的子弟,而是舉薦了宣博門下那個對他最有意見的年輕士子王承。王承曾在宣博家中指責荀貞誅滅第三氏是“捏造罪名,亂法殺人”。此事,荀貞聽時尚說過。他的這個舉薦出乎了時尚的意料,也出乎了宣博門下諸弟子的意料。雖然最終王承沒有能得到郡府的辟用,王承本人也沒有因此而感激他,但這并不影響他再次美名遠揚。
再一件事便是第三氏伏法受刑了。
行刑的地點就在市上,一次處死數十人,觀者如堵。本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被縣人遺忘的第三氏被族滅一事,隨著這次行刑,又被人們記起。在縣人們的眼中,荀貞形象不一。在有些人中,他剛直,為民除害;在有些人中,他好文法,深刻好殺。不管如何,第三氏這個跋扈鄉中近百年的大族卻是從此就徹底灰飛湮滅了。被殺的被殺,被流放的流放,鄉中再無一人姓第三。他們用他們全族的鮮血,成就了荀貞威震縣鄉的威名。
再一件卻是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