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君與我同縣,我來任督郵前,又也在西鄉為有秩薔夫,蕭規曹隨,對西鄉的減免一如費君在時罷。”
“這,西鄉在郡南,該歸南部督郵管。”
“我知道,我自會與他說的。……,給你們先說一下,只是怕我到時忘了,等南部督郵歸來,你們記得提醒我一下。”
“諾。”
諸小吏恭送他出院。待他走遠,聚在一處,竊竊私語:“荀君被郡人稱為乳虎,本以為是個兇神惡煞般的人物,不料卻這般溫和平易。今曰觀其舉止言語,先是說‘慣例故事’,方才又說‘蕭規曹隨’,把前督郵比作蕭何,把他自己比作了曹參,看似是不打算改前督郵之制了?”
——
1,國朝制度,計吏有干才者,詔拜為郎。
“(漢和帝)永興十四年:‘復郡國上計補郎官’。……既云復,則本有拜計吏之制”。
漢桓帝時,因為留拜為郎的計吏太多,經楊秉的諫言,此制曾一度遭到停廢。“自此終桓帝世,計吏無復留拜者”。嚴耕望先生認為:“文曰:‘終桓帝世’,則靈帝世或又復舊制矣”。
2,郎官。
春秋時已有郎官,稱為郎中。“郎”為“廊”之省文,“廊中”,指君主所居的宮殿廊廡中,本為君主私官,職在宿衛。
漢武帝為了加強君權,設內外朝,以一部分郎官為基干組成了內朝,又以一部分郎官給事外朝公卿。郎官由此分為兩類。又至西漢末年,內外朝制度已臻完備,郎官給事已無必要,於是,給事內朝的郎官乃讀力為官,轉化為內朝常設官職,如尚書郎、黃門侍郎、侍中等,給事外朝的郎官則向外朝官轉化,亦成為外朝卿屬的常置官屬,如治禮郎、望郎,從事郎中等。
再到東漢,光武帝又對郎官進行了精簡改組,把西漢的郎官改組為七署,即三署郎、虎賁郎、羽林三郎。三署郎由五官、左、右中郎將分別統帶,虎賁郎由虎賁中郎將統帶,羽林三郎則是由羽林中郎將統帶的羽林郎和羽林左、右監分別統帶的羽林左右騎。
其中,虎賁、羽林專掌宿衛,前者陛戟殿中,后者出充車騎,羽林郎還常以禁軍的身份參與征伐。三署則是后備官員的訓練儲備之所,“進三署為郎是大多數高級官吏的必經之路”。
三署郎因是后備官員,沒有固定的職掌,以散給事為職,若被補為吏,通常在三百石至六百石間,在朝可為尚書郎、謁者、侍御史、卿屬官吏、列將軍和公府的椽等,不過更多的是出為縣令長、侯國相、郡國的丞和長吏。(羽林郎也能出為吏,但通常只是三百石的丞、尉。)
三署郎的來源:察舉選郎、博士弟子射策甲科選郎、蔭任選郎、服闕還拜郎官。
四類之中,察舉選郎占多數,又分為:歲舉孝廉選郎,詔舉對策選郎,計吏選郎。此三種又可分為孝廉郎、詔拜郎。當時的輿論重視孝廉郎,輕視詔拜郎。漢樂府:“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無官職,衣冠仕洛陽”。有子為孝廉郎,是家門的榮光。大多數的時候,孝廉郎補為吏的機會也更多。這是因為孝廉郎是由地方選舉上來的,而詔拜郎是被皇帝詔書任除的,官僚集團出於自身的利益自然要抑制皇權。不過到了東漢晚期,當權的外戚、宦官又為了自身的利益常借助皇權打壓官僚集團,從而詔拜郎的出路卻又往往好過了孝廉郎。
漢末群雄之中,曹艸、袁紹、袁術、董卓、劉焉、公孫瓚、公孫度、陶謙、臧洪等都是郎官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