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荀攸說的,在聽完戲志才的計策后,文太守果然猶豫不決,最后說服他的人不是荀貞,也不是荀攸和戲志才,而是郭圖。
郭家是陽翟大族,郭圖本人亦頗有才干,又比較會揣摩上意,因此不管是故太守陰修,抑或是現在的文太守對他都很有好感,甚為信用。文太守特地把他從城上召來,詢問他的意見。
出乎荀貞的意料,郭圖對此表示了贊同。
他說道:“下吏奉明府諭令,督守西城墻,亦覺賊兵之撤退就在這一兩曰中。當此之際,正是吾輩為君王分憂、取功名於沙場之時。便是明府不召,下吏也正準備來求見明府,請明府遣兵破賊!”
“如此說來,卿亦贊同戲忠之計了?”
“賊眾我寡,欲要取勝,非奇計不可。戲忠所言,正是下吏所想。”
“賊眾我寡,欲要取勝,非奇計不可”,在這一點上,郭圖和戲志才的看法一致。
荀貞心道:“郭公則雖氣量狹小,私心太重,以虛事上,不是剛正之臣,但眼光、見識還是有的,也有膽略,縱非人杰,也是一時之才,倒也不愧他曰后能在史書上留名。”
郭圖與荀貞、鐘繇有矛盾,但在面對共同的危險時,也能暫時放下嫌隙,與荀貞、鐘繇站在一起,共同對外。只憑這一點,他雖私欲太重,但也勝過那些只知內斗的庸庸之徒了。
荀貞他們來時,文太守正在睡覺,他以為是城頭出現了什么變故,起來得匆忙,發髻沒有扎好,白發蓬松。他撓了半晌頭,最終艱難地做出了決定:“好,既然公則也這么說,那就依此行事!”
……
得了文太守的同意,荀貞、戲志才、荀攸等人馬上返回城頭。
鐘繇前前后后總共招了一千多的民夫。因為東城墻是黃巾軍主攻的方向,所以這一千多民夫大半都在東城墻。荀貞回到城上后,馬上令人把民夫們叫醒。
按道理說,挖掘地道是一件非常需要技巧的事兒。
首先,要確定地道挖掘的方向和地道的深度;其次,要知道怎么才能有效率地往外運土;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要保證安全,不能正在挖掘的時候,突然坍塌。
要想把這幾點做到,非得有專業人士不可。
不過,對眼下的城中而言,卻不需要如此麻煩,因為他們打算挖掘的這條地道很短,從城墻內側開始挖,只需要通過城墻,把洞口開到城墻外側就行。
這條計策是戲志才想出的,荀貞把挖掘的任務交給了他,令馮鞏、高素兩人配合。
連著這么多天,黃巾軍每次攻城之時,戲志才都在城頭觀戰,對黃巾軍的排兵布陣,通常他們何處人多、何處人少已經做到心中有數,昨晚他又細細觀察了一夜,對城外的地形也了如指掌,早就選好了三處最適合挖掘地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