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了荀貞的命令后,把數百民夫分成三隊,馮鞏、高素以及他自己分別各帶一隊,同時開工。
這個時候,天已經蒙蒙亮了。
黃巾軍的望樓乃是倉促搭建而成的,不夠高,且離城較遠,從望樓上至多能看到城中,看不到城墻內側的活動。因此,盡管天色已明,荀貞、戲志才等人卻也不怕波才發現他們的行動。
戲志才、馮鞏、高素帶著幾百人在城下熱火朝天地挖土。荀貞、文聘、荀攸、許仲、江禽、程偃、小任、劉鄧諸人立在城上,迎著晨風,借著亮起來的天光俯視黃巾軍的營地。
荀貞遙指前方數里外黃巾軍的那兩座望樓,對文聘、許仲等人說道:“仲業、君卿,曰后若有機會行軍打仗,你們要切記:望樓一定要搭建得足夠高。望樓者,眺望之樓也。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之所以搭建望樓,就是為了能看清城中的虛實,就是為了能夠‘知彼’。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比如眼下,咱們在城中挖掘地道,城外卻茫然不知,那搭建望樓還有何意義?”
文聘、許仲等人點頭應是。
守城的這幾天,荀貞學到了很多東西。他以前只看過一些兵書,沒有實戰經驗,通過這次守城,也幸虧他的對手是波才,同樣沒有經驗,他這才有了機會把以前看到的內容學以致用。
文聘、許仲等人也學到了不少東西。他們是從荀貞身上學到的,比如“打仗就是爭奪戰場主動權”,誰能獲得主動權,誰就占據了戰場的主動,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又比如在敵人夜晚搔擾時,可以反客為主、主動出擊,并同時把士卒分成兩班,輪番更替;又比如在作戰時,不能把全部的兵力盡數投上,一定要留下一支后備隊,以應付突發狀況;又比如在危急之時,主將要敢於進攻,要身先士卒,在戰后,要撫恤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等等等等。
程偃甕聲甕氣地問道:“若要看清城中虛實,望樓至少需得高達數丈。如此之高,不止需要木料,并且也需要匠人,如果木料不夠,又或者沒有匠人,不會搭建,該怎么辦?”
作為守城的一方,在敵人來前,有經驗的將領常會把城外的樹木砍光,一是避免敵人就地取材,二來也是為了避免樹木遮擋城中的視線。
荀貞曾看過《墨子》城守諸篇。
墨子是一個防御大師,擅長防守城池,墨家子弟常會幫助一些小國對抗大國的侵凌。
《城守諸篇》就是寫來教人守城的兵法,總共二十篇,從“備城門”到“備高臨”到“備梯”、“備穴”等等,不但逐一破解了十二種攻城方法,而且對軍法、選將、戰術皆有詳細講述,并對城中在戰時應該怎么布置人員、部署物資,乃至對應該怎么掌控城中百姓,以防城中生亂等都有描述,可謂巨細無遺。可以說,就算是一個完全不懂兵法的人,只要有些才智,按照這個城守諸篇來守城就能保證城池不失。當然,前提條件是:敵人并非名將。
在城守諸篇中,就提到:在敵人來前,要把城外的林木砍伐一空。
荀貞受命守城后,便按照篇中此言,遣人出城砍伐樹木。只可惜,時間太緊促,只砍光了近城的樹木,沒能把遠處的林木也都砍掉。
荀貞回頭看了眼站在自己身后的程偃,對他能提出這個問題感到很滿意。
黃巾已起,天下將亂,無論是保全姓命於亂世,又或者取功名於疆場,程偃、許仲諸人都將是他的心腹班底。他當然希望他們能夠快一點的成長起來,不說獨當一面,至少可當大用,所以,他不怕他們問題多,只怕他們沒有問題。
他回答說道:“可以壘土為山。”
“壘土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