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陣是由一百多盾牌手和四五百弓手、弩手組成的,距離第一方陣大約有五十步距離。
弓手、弩手之后,是黃巾軍的第三個方陣,距離前一方陣亦約有五十步距離。
這一方陣是由兩三千的輕裝步卒組成。
這些輕裝步卒皆為青壯,雖無鎧甲,但不少人穿的有皮甲,用的兵器或為環首刀,或為長鐵矛,雖不夠整齊劃一,但要比大部分黃巾士卒手里的兵器好,至少沒有掂鋤頭、使竹槍的。
……
荀攸說道:“弓手、弩手不必提,顯是用來掩護甲士登城的。那數千輕裝步卒則應是波才此次攻城的主力隊伍了。”
只憑千余甲士是難以攻陷陽翟的。甲士上了城頭后,就該這數千輕卒跟上了。
……
輕裝步卒之后,就是黃巾軍的大部隊了。
三萬多人,密密麻麻,組成了最后一個方陣。
這三萬多人里,有青壯、有老弱、有婦女,盡皆衣衫襤褸,甚至有不少人衣不遮體。衣服尚且如此,更別說武器了,除了小帥、頭目,沒幾個人有正兒八經的兵器,最多的是鋤頭、木鏟,竹槍、棍棒也占了相當大的一個比例。
……
黃巾軍的這四個“方陣”,甲士的隊形最整齊,弓手、弩手的人不多,隊形馬馬虎虎,輕卒也湊合,最后這一個“方陣”,三萬多人,說它是方陣,只是為了方便表達,實際上根本就不成陣型,亂七八糟。從城上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個大型的集市也似。
對這最后一個“方陣”,荀攸只當沒看見。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個“方陣”的人數雖然最多,三萬多人,但實不足一提。用后世的一個詞來形容,“炮灰”而已。只要把黃巾軍前邊的幾個方陣擊破,這最后一個方陣必不戰而潰。
……
曰頭慢慢西沉,暮色將要到來的時候,黃巾軍終於做好了準備,開始了進攻。
從最后一個“方陣”里,出來了五六百人,抬著架橋、云梯,穿過前邊三個方陣給他們預留下的通道,奔到護城河邊。抬架橋的上前,把橋橫架河上,共四座架橋,連帶原先就有的吊橋,總共五座橋。
架好了橋后,第二方陣的弓手、弩手向前,在盾牌手的保護下,首先過河,停留在接近弩矢射程的位置,做好了向城頭射擊的準備。
……
城頭上。
荀貞有點惋惜地想道:“可惜城里沒有投石機!否則這幾百人該是多好的靶子!”他舉起手,下令說道,“弓手、弩手上前。”
郡卒、各家賓客中的弓手、弩手持弓拿弩,高臨城垛,居臨城下。
……
抬著云梯的黃巾軍士卒隨在弓手、弩手后邊過了河。在他們之前過河的盾牌手分出了二三十人,將盾牌高高舉起,護衛著他們小心翼翼向城墻移動。
離城墻三百步,二百五十步,二百步。
……
荀貞令道:“四石弩開弦上矢。”
敵臨城墻一百八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