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尉繚子》是一本著名的兵書,荀貞、荀攸、戲志才都讀過它。
荀貞早前在講到練兵計劃時,說過一句:“伍長教成,合之什長,什長教成,合之卒長,卒長教成,合之伯長”。這句話就是出自《尉繚子》里的《兵教?上》。
在《兵教?上》這一篇中,還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將異其旗,卒異其章。左軍章左肩,右軍章右肩,中軍章胸前。書其章曰:某甲、某士”。
這一句講的即是旗幟和徽章。
此外,《尉繚子》中還有一篇叫《經卒令》,在《經卒令》中,它又說道:“經卒者,以經令分之為三分焉:左軍蒼旗,卒戴蒼羽;右軍白旗,卒戴白羽;中軍黃旗,卒戴黃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蒼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黃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把這兩句話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說:“把部隊分成三軍,每軍的旗幟皆不一樣,左軍用青旗,士卒戴青羽,右軍用白旗,士卒戴白羽,中軍用黃旗,士卒戴黃羽。
“三軍里,各軍士卒的徽章也不一樣,左軍的徽章戴在左肩,第一行用青色的,第二行用赤色的,第三行用黃色的,第四行用白色的,第五行用黑色的;右軍的徽章戴在右肩,每行士卒所佩戴的顏色如前者;中軍的徽章戴在胸前,每行士卒所佩戴之顏色亦如前者。
“同時,要把士卒所屬的‘甲’和名字寫在徽章上。”
在穿越之前,荀貞以為古代軍隊的管理是比較簡單的,穿越后才發現原來分得這么細致,居然還有各種不同的徽章。——這些東西并不是只在兵書里寫,而是在實際中就是如此。
兩漢軍隊內部的管理制度大體就和《尉繚子》中所述的一樣。
不同顏色的旗幟舉起之后、不同顏色的徽章戴上去之后,士卒們就知道自己的位置,軍官們也知道誰是自己的士卒了,一目了然。這不但有利平時的艸練,更有利戰場上的調動和殺敵。
……
軍旗和徽章也是軍備物資的一種,在郡兵曹里的府庫里儲存的有。
荀貞昨天去領取軍械的時候,順便把它們也都拿來了。
手下雖然只有六個曲,一千二百人,但為了指揮方便,荀貞還是依照兵法,將之分成了三軍。
樂進、文聘為左軍。江禽、陳褒為右軍。許仲和高素為中軍。
按照五行:左為青色,樂、文打青旗。右為白色,江、陳打白旗。中央為土,是黃色,許、高打黃旗。
這三色旗是六個曲長的“將旗”,往下又有各屯長及隊率之“將旗”。
左軍屯長之旗是上赤下青,左軍隊率之旗是上青下赤;右軍屯長之旗是上赤下白,右軍隊率之旗是上白下赤;中軍屯長之旗是上赤下黃,中軍隊率之旗是上黃下赤。
隊再往下就是什、伍。
什、伍不必給旗,以肩章區分。左軍之什肩青,右軍之什肩白,中軍之什肩黃。一什兩伍,又以左右為區分,左伍的肩章佩戴在左肩上,右伍的肩章佩戴在右肩上。
又按兵種的不同,肩章的尾色也不同。
用了一個多時辰的時間,旗幟、肩章分發完畢,接下來就是教新卒辨認。
今天的訓練任務有三個:辨識本曲、本屯、本隊的旗幟,辨識肩章以及隊列練習。
旗幟和肩章說來繁瑣,其實辨識不難。到了中午,新卒已經基本都會辨認了。旗幟、肩章既然學會,底下就該隊列練習。
荀貞看天已午時,在臺上敲響了鼓,各曲暫且解散歸營,待飯后再繼續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