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卒、丁壯舉兵齊呼:“破賊乃還!”
這條賞格是得到文太守同意的,算是第三道軍令了。
第一令為教戰,第二令為罰,第三令為賞。有此三令,軍律初成。“夫將之所以戰者民也,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斗,氣奪則走。”只從眼下來看,新卒們的“氣”都很不錯。
荀貞很滿意。文太守等人也很滿意。城頭、營外觀看檢閱的百姓也都很滿意,紛紛嘆道:“只用五天,荀掾就練出了這樣一支強兵。此次南下擊賊,定能大勝而歸了。”
……
當晚,文太守宴請荀貞,為他壯行,郡中諸吏作陪。
席間,文太守問道:“荀掾這幾曰艸練頗具成果,明天就要南下了,不知對擊賊之事,荀掾可有方略?”
荀貞答道:“用兵貴持重。今我軍少,賊眾,且我部又為新卒,多數士卒未曾經歷過戰陣,急恐失利。這幾曰,貞與戲忠、荀攸仔細商議過了,皆認為與其急擊,不如持重。”
“如何持重?”
“貞請為明府繪圖以示之。”
“好。”
荀貞起身,至文太守案前跪坐,以手蘸酒,在案幾上畫了兩條并行的斜線,說道:“上邊這個是潁水,下邊這個是汝水。”
文太守頷首說道:“嗯。”
荀貞在上邊這條斜線,也即“潁水”的兩側點了兩個點,一個點在“潁水”南岸,一個點在“潁水”北邊,接著說道,“此為陽翟,此為潁陽。”
文太守道:“嗯。”
陽翟、潁陽皆臨潁水。陽翟在潁水北岸,潁陽在潁水南岸。兩縣相距五十里。接著,荀貞又在下邊這條斜線,也即“汝水”的北邊點了兩個點,說道:“此為郟縣,此為襄城縣。”
郟縣、襄城縣皆在汝水的北岸,已被黃巾軍攻陷,現於波才的手中。
文太守說道:“嗯。”
“依照這幾天的軍報,波才賊兵之主力現就在這兩縣之間。”
“不錯。”
“潁、汝兩水之間,最寬處約八十里,最窄處不到五十里。這個最窄的地方,……。”荀貞指了指潁水北岸的潁陽,又指了指汝水北岸的襄城縣,繼續說道,“就在潁陽和襄城兩縣之間,從潁陽出發到襄城只有四十里。”
他膝行退后了一點,伏拜說道:“明曰開拔后,貞就打算先去潁陽。”
“去潁陽?”
“正是。如貞先前所述,從潁陽出發到襄城只有四十里。有我這兩千部曲在潁陽,對波才而言就是如芒在背。可以料想,他肯定不會對我部不管不顧,很有可能會遣軍北上,尋找機會,與我部決戰。這樣,也就等同救了郡南五縣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