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再問之,他答道:“此人名叫劉鄧,乃是荀掾門下的一個賓客,向來以驍勇出名。”
劉鄧沖到岸上,如虎入羊群,他帶的那五十個持刀甲士若論勇武或許不是最強的,但都是陷陣營的死士,敢殺敢拼。在岸上阻截他們的那些黃巾軍士卒同樣也是出自黃巾軍的陷陣營,也都是死士,拼命的勁頭與這五十個甲士不相上下,只是可惜他們的鎧甲、軍械卻遠不如這五十個甲士精良。兩邊相撞,血肉橫飛,不斷有人負傷倒下。晁錯說:“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三曰器用利”。作戰中,軍械的精良和趁手是至關重要的。劉鄧這邊敢拼命、不怕死,又占了軍械上的便宜,很快就把這段岸上的數十個黃巾兵卒砍殺干凈,擴大了江禽他們的戰果,清理出了一片更大的空地。
許仲指揮蹶張士,急往這塊空地的兩邊射矢,以阻擋兩邊的黃巾兵卒往這里來。
兩邊的黃巾軍兵卒冒著箭雨拼死奮沖,奈何連弩的作用在此時得到了徹底的發揮,弩矢不斷,箭急如雨,轉眼間便射倒了二十多個試圖沖來的黃巾兵卒。
荀貞早在河中等候多時了,等的就是這個時候,他挺身持刀,回顧大呼:“殺!”
為了躲避敵人的箭矢,他本與高素、陳褒、程偃帶著余下的持刀甲士蹲在河中,藏在盾后,這會兒顧不上躲避流矢了,劉鄧殺出了一塊空地,機不可失,大呼過后,他提刀前沖,高素、陳褒、程偃從其左右,帶著余下的持刀甲士沖上了岸。
荀貞一沖到岸上,一百三十個持刀甲士會合一處,在這塊局部的戰場上,他們的兵力就占了上風。
盾牌手、江禽、許仲等也相繼沖上,隨著荀貞的口令,眾人分出前后順序,組成了一個沖擊的陣型。
最前盾牌手,其次長戟士,再次弓弩手,持刀甲士護衛在弓弩手的左右和后邊。
盾牌手舉著盾牌前進,長戟士在盾后用戟前捅,弓弩手仰天射矢,持刀甲士砍斫接近的敵人。一行人如此這般,如一只鐵刺猬也似,逐步向前移動。黃巾兵卒陸續圍攏上來,或在他們的兩翼,或繞到他們的前頭,進擊堵截。
朱俊、文太守、費暢、吳景等人遠觀之,只見橫列在對面岸上的數千黃巾兵卒在被荀貞等人咬開了一個缺口后,顯得有些慌亂起來,近處的想往后退,遠處的想往這邊沖,步卒的長矛互相碰撞,數百步外的騎兵打馬催騎欲往此處趕,你撞我、我撞你,馬嘶人叫,場面混亂。
吳景大喜,說道:“荀掾沖上去了,賊兵大亂。將軍,請下令吧,我也帶人沖上去!”
朱俊同意了他的請求。
吳景早把本部的人馬集合好,就站列在旁邊不遠,得了朱俊的允許,他馬上奔過去,接過親兵遞來的兜鍪,一邊往頭上戴,一邊急聲下令:“殺過去,救司馬!”
孫堅部下共一千多人,先后由他和程普帶到河對岸去了五六百人,留在河這邊的還有五六百人。
這些人中有很多是孫堅的“鄉里子弟”。所謂“鄉里子弟”,其實也就是如荀貞麾下的許仲、江禽、劉鄧等這些人,原為鄉中的輕俠、惡少年,投到孫堅門下后,受他恩養。許仲、江禽、劉鄧等人“任俠使氣”,受恩必報,對荀貞十分忠誠,孫堅手下的這些人亦是如此,尚氣輕死,對他也是十分忠誠,早就等不及了,此前就一再請求吳景帶他們去對岸救人,此時終於得到了朱俊的同意,歡呼雀躍,擊甲齊呼:“殺過去,救司馬!”連隊形都不整了,如一群下山的猛虎也似,直接就這么從岸上奔下了河中,提刀拿弩,舉矛挺戟,嗷嗷叫著,踩著河底的淤泥,大步沖行,因為人多,把河面踩踏得水花四濺。吳景反而被落在了后頭。
因為荀貞在對岸吸引住了黃巾軍兵卒大部分的注意力,他們過河過得很輕松,只四五個中箭受傷,其他的很快就淌過河水,沖上了對岸,人人都是泥污渾身,個子矮一點的,臉上、發髻上也都被濺到了泥水,但沒有一個人管這些,緊跟著荀貞前進的步伐向前沖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