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光中,荀貞帶部猛擊向波才左翼。
在波才的命令和調動下,黃巾軍兵卒分為四部,前部拼命阻擊朱俊,后隊防范河邊漢軍,右翼抵擋孫堅,左翼迎上了荀貞。
為了能以最快的速度擊潰東邊的荀貞,從此突圍逃生,波才派出了精銳的甲士五百、騎士三百加入左翼,不等荀貞近前,主動迎擊上去。這些甲士、騎士是他的嫡系,是他起家的本錢,早些時在攻陽翟時就是作為中軍存在的,是黃巾軍中最具戰斗力的人馬。
夜色迷茫大地,城南火光沖天。
波才遣出的三百騎士越過左翼,叱喝著挺矛催馬,與荀貞親帶的數十騎士相對沖鋒。
這兩支騎兵就如兩支離弦的利箭,脫離了大部隊,挺出陣前,在兩軍陣中的寬闊的空地上撞在一處。
信仰太平道的不止農人百姓,也有各縣的輕俠惡少年。這些騎士就是各縣中信教的輕俠、惡少年,也是非常勇猛的,單論武力,和荀貞部下的那些騎士相差不多,但荀貞部下的騎士們勝在有組織姓,他們受過荀貞常年的艸練。戰場上個人勇武重要,配合更重要。是以,荀貞部騎士雖少,面對優勢敵人卻毫不畏懼,迎之而上。
眼見敵騎聲勢逼人地沖至眼前,隨在荀貞身側的辛璦熱血沖頭,心情激蕩。
“賊兵”一萬四千人,漢軍四萬余人。今夜在舞陽城南這塊數里方圓的土地上交戰的共有近六萬人,這是何等的大場面!
辛璦一直都有著“提七尺劍,立功邊疆,登天子之堂”的壯志,今晚這樣的大場面他是頭次見到,頭次參與,心情的激蕩不言而喻。他穿著黑底描紅的皮甲,左持騎弩,右提長矛,腿夾馬腹,口中喝呼:“駕、駕!”催促馬速,一舉超越了荀貞,沖到了最前。
迎著沖來的黃巾騎兵,他抬起左臂,連射勁弩。他用的是連發弩,弩矢一發急如雨,瞬間數支弩矢就激射出去了,對面的黃巾騎兵沒有經驗,沖鋒的隊形很緊密,互相間隔不大,沒有躲閃的余地,登時就有兩三人騎中矢。
人中矢還好,只要沒射中要害部位,以這些昔曰輕俠惡少年的忍受力,他們還能忍受疼痛,繼續沖鋒,但馬若中矢就不行了。黃巾軍的騎兵所乘之馬多為常馬,良馬沒多少,更別說經過訓練的戰馬了,本來前后呼擁地沖鋒,這些馬中就有受驚的,辛璦的弩矢射來,又射中了前邊的一匹馬,正中它的頸部,這馬正在疾奔中,受此巨痛,揚起馬蹄哀鳴長嘶,沖了兩步后轟然倒地,因有之前的沖鋒速度,倒地后又向前滑行了一段。
馬上的騎士一條腿被壓在馬下,丟掉長矛,抱住被壓住的腿慘呼痛叫,卻是被壓斷了,痛叫剛起,沒叫兩聲,就被隨后沖上來的騎兵坐騎踐踏而死,從他和他的坐騎身上過去的幾個騎兵中又有兩人的坐騎因為腳下不穩,被絆倒在地。緊接著,后邊的騎兵又沖上來,又被絆倒。接連絆倒了四五匹馬,別的騎兵這才有機會改變沖殺的方向,繞過了他們。這一切的過程說來很長,其實很短,不過兩三個呼吸的功夫。
荀貞、程偃和別的騎衛手里拿的也有弩。荀貞把手中弩平舉,另一手將長矛高舉,大聲下令:“射!”
數十騎衛弩如雨發。
中軍的許仲、陳褒、原盼部就跟在荀貞等騎的后頭。許仲部中有兩個曲的蹶張士,這次出戰因為是突襲近戰,這些蹶張士沒有帶需要用腰、腿力量才能發射的大弩,帶的都是小弩,單用手臂的力量就能發射。許仲見荀貞射弩,亦急令部眾:“射!”以弩矢掩護荀貞等騎前沖。臨敵不過三矢,在敵我都是騎兵在沖鋒的情況下,更是用不了三矢,許仲部只射了兩矢,荀貞帶的騎衛就與黃巾軍的騎兵長兵相接了。
在射完了手上弩的弩矢后,荀貞離黃巾軍的騎兵就很接近了,彼此可以看到對方猙獰的表情。
他瞥眼瞧見辛璦一騎絕塵,率先撞入敵騎中,叫了一聲“玉郎”,想讓他慢點,但這一聲叫混入敵我數百騎士的吶喊、數百馬匹的奔騰和嘶叫聲中顯得極其微小,辛璦壓根就沒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