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騎已至,沒工夫再想別的了。
荀貞丟掉騎弩,雙手一前一后握住長矛,平端身側,矛頭向外,做好進攻動作后,并又踩穩馬蹬,微弓身子,以防自己在與敵騎接觸時被撞落馬下。敵騎越來越近,三十步、二十步、十五步。沖在敵人最前的兩個敵騎舉起長矛,一左一右斜刺到眼前。
荀貞俯身躲過,直起腰,手中長矛左刺,將左邊的敵人刺落馬下,右邊的不必管,緊緊跟在他馬右的程偃大喝一聲,挺矛直刺,將這個騎兵亦刺落馬下。荀貞舉頭前觀,辛璦一人獨騎,早已深入了敵騎的陣中。
辛璦實際上并無出眾的勇力,他連重甲都穿不上,只能穿皮甲,遠不能與許仲、劉鄧、江禽等人相比,也比不上荀貞,但他臨敵交戰卻有一股不怕死的拼命勁頭。世事就這么奇怪,越是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不怕死,在氣勢上就壓倒了對方。辛氏與荀氏有姻親,辛璦原來與荀貞的交情尋常,自守陽翟、他主動從軍以來,兩人曰漸交好。辛璦佩服荀貞的英武果斷,荀貞喜歡辛璦的風流不羈。他是斷不能坐視辛璦陷入敵中而不救的。黃巾軍的騎兵里很多人認識荀貞,因為波才的命令,圍擊他的騎兵最多,他陷入亂戰中,馬速降了下來,沒辦法去接應辛璦,試圖擊殺他的黃巾騎兵太多,他無暇回顧,一邊將長矛左挑右刺,與圍殺上來的敵騎血戰,一邊叫道:“阿偃!去助玉郎!”
程偃怎么可能舍他去助辛璦?要是別的命令,即便上刀山下火海,程偃會毫不猶豫地應諾,但是這個命令他萬萬不能服從。他緊緊護衛在荀貞的馬右,半步不離,全神貫注地替荀貞抵擋從右邊刺來的長矛、鐵戟,頭也不回地叫道:“阿度,去助辛君!”
阿度是辛璦從族中帶來從軍的那二十三騎之一,眼見辛璦孤騎深入,陷入敵中,正在十幾步前與數個敵騎拼殺,他比荀貞、程偃更著急,大聲應諾,招呼了左近的幾騎,離開荀貞,向前奮殺,就如以刀鉆木一樣向辛璦靠攏,不同的是,以刀鉆木鉆出的木屑,而他們鉆出的是紛飛的血肉。
賴有此前的弩矢、箭矢相助,黃巾騎兵尚未接戰,隊形已亂,荀貞部的騎兵雖然遠少於對方,但勝在有組織姓,抓住戰機,彼此配合,瞬息間已刺落了四五十敵騎,沖入敵陣二三十步。
許仲、陳褒、原盼帶著中軍跟在荀貞等騎后頭,或抽空射弩,或砍死被荀貞等刺落下馬的敵騎。
劉鄧、江禽帶著兩翼的步卒沒有與敵騎交戰,而是舉盾橫刀,迎上了沖過來的黃巾步卒。
騎、步先后陷入混戰。
……
漢軍共有四萬余。朱俊、魏校尉帶萬余人在前阻擊,孫堅和營中另幾個勇武的將校共帶五千人從西沖擊,荀貞、曹艸合兵五千人從東沖擊,步兵營、射聲營的兩個校尉帶萬人在護城河外斷波才退路。這幾路兵馬合計三萬余,還剩下了萬余人。
這萬余人由皇甫嵩親率。
在朱俊、孫堅、荀貞、曹艸等人陷入苦戰之時,皇甫嵩帶著這萬余人由西城墻外轉出,到孫堅陣后,列陣坐下,蓄養力氣。
他們的任務是等朱俊把黃巾軍的前鋒擊潰,或者孫堅、荀貞把黃巾軍從中截斷后再作出擊,以擴大戰果。
皇甫嵩安排好這萬余人,與文太守帶了幾個將校馳馬到不遠的一個丘陵上,觀看戰局。
夜色蒼茫,遠處的田野悄寂,溪河蜿蜒,近處火光熊熊,喊殺震天,數萬人廝殺在城南的這片原野之上。
戰場最南的邊緣處是朱俊的駐軍營地,營中火影,絳衣的兵卒不斷地從營中列陣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