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看到:朱俊頂盔貫甲,立在營門口的將旗下,在指揮部卒向前拼殺。黃巾軍阻擋他們的只有兩千人,人數太少,力難支撐,波才從中軍遣了千人趕去救助。這千人中有些是黃巾軍中的傷員,如今兵力吃緊,傷員也必須上陣了。
戰場最北的邊緣處是舞陽的護城河。
步兵營、射聲營的兩個校尉已將部隊全部帶到,列陣以待。他們的對面是本被波才用來殿后的三千黃巾士卒。
因為兩位校尉接的軍令是:防止波才回城,又因為波才現已斷了回城的念頭,在主攻東邊的荀貞、曹艸部,企圖由此處突圍,故此在東西南三面皆陷入血戰之情況下,唯獨這里的兩支敵我人馬暫時沒有動,只是對峙。
戰場的最西,也就是波才的右翼邊緣處自然就是皇甫嵩親率的那萬余人,這萬余人相距廝殺的戰場約有一里多,正坐在地上翹望孫堅等將沖陣。
孫堅占了個便宜,波才把騎兵大多派去了東邊,他這邊迎對的都是黃巾步卒。
孫堅在吳景、祖茂、韓當、程普等將的擁護下,騎著他的青驄馬,揮矛酣戰,黃巾兵卒以“步”抵御他的“騎”,怎么能夠擋得住?幾無一合之敵。可以用“所向披靡”四個字來形容他。開戰不到兩刻鐘,他已帶部突入敵人右翼陣中五十步,已可隱見波才中軍的帥旗。
戰場的最東,也就是波才的左翼邊緣處是曹艸部的后軍,其前是荀貞部的步卒,再其前是荀貞等數十騎。
荀貞等騎過處,留下一地傷亡的敵人。許仲、陳褒、原盼帶數百中軍步卒持刀挽弩,隨在其后,邊殺倒地的敵騎,邊向前突擊。皇甫嵩不認得許仲等人,只看到有一黑甲蒙面之將帶著這數百步卒勇猛直進。此將身材短小,行動敏捷,從倒地的敵人馬匹、騎兵身上跳躍而過,一步沒有停過,緊追在荀貞等騎后。在此將身后兩側,又各有一披甲之將,一個追在他的身左,另一個跟在他的身右,不時停下腳步,眼觀六路,觀瞧荀貞突擊的情況和敵人陣型的變化,指揮部眾隨之改變隊形或進攻的方向。黑甲蒙面之將便是許仲,他身左之人是原盼,他身右之人即是陳褒。
又在荀貞、許仲等步騎的兩翼,各有一隊人馬。這兩隊人馬多為步卒,分別跟在兩將之后,正在與黃巾軍的步卒廝殺。
這兩隊人馬人數相當,各有五六百人,但擊敵的戰術卻有極大不同。左側這隊人馬有盾牌手、有甲士、有弓弩手,各種兵種配合作戰。右側這隊人馬卻既無盾、也無弓弩,全是挺刀的甲士,在帶隊將領的身先士卒下,嗷嗷叫著與黃巾步卒肉搏廝殺。這兩支人馬正是江禽、劉鄧所部。
就在皇甫嵩看過荀貞部,準備再看曹艸部時,不經意間,眼神掠過,看到在荀貞等騎之前還有五六個騎士。
這五六個騎士相距荀貞等騎大約十余步,周圍全是黃巾騎兵。他們雖孤軍深入,陷入重圍,在一個穿著黑紅披甲的將校帶領下卻仍筆直向前,奮力廝殺,不肯退卻。他以手指之,詢問左右:“荀君馬前那個披黑紅甲的騎士是誰?”
荀貞以前外出時常帶許仲、劉鄧、程偃、小夏、小任等人,現在許仲、劉鄧、小夏、小任各自領兵一部,不能隨從侍衛了,便改而常帶程偃和辛璦,皇甫嵩沒有見過辛璦,他左右諸將中不少人見過辛璦,文太守也認識辛璦。文太守答道:“是玉郎。”
“玉郎?”
“大名喚作辛璦,乃是陽翟辛家子弟,因為長相秀美,故被縣人呼為‘玉郎’。”
“噢!原來是辛家子弟。”陽翟辛氏乃是縣之冠姓,也是一個很有名的士族,皇甫嵩聽說過。
他話音未落,身側一個將校“哎呀”一聲,緊張地目注陣中,叫道:“不好!落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