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題外話,卻說當下。在趙謙重建郡兵時,皇甫嵩、朱俊等漢兵也在重新編訓。
皇甫嵩、朱俊收納了近萬的黃巾俘虜,需要妥善編訓。
荀貞接到的皇甫嵩的第一道將令就是:各部整編,集合訓練。
荀貞部得了兩千俘虜,在得到這些俘虜時,他就初步給他們進行了編制,除了編入本部的三百人外,其余一千九百人獨自成軍,他給起了一個名字,稱之為:“汝南營”,何儀所帶之九百人是“汝南左營”,許仲、劉鄧、原盼等所帶之一千人是“汝南右營”。從此之后,荀貞麾下就有三營,可分為三軍使用了,中軍自然就是他的本部,左右兩軍即是汝南左右營。
在接到皇甫嵩令整編、集訓的將令后,他整曰泡在營中,又把汝南左右營的編制細化了一下。
他手頭可用的人不多,雖有大批的西鄉輕俠、里民,可這些都是他的本部基礎、骨干力量,不可能全部調到汝南左右營里去。中軍,也即本部的作戰力量是第一位的,與其使這三部人馬戰力平均,不如優先保持本部的可靠和戰力。故此,他從本部中沒有抽調太多的人,只抽調了數十人,并把這數十人全部編入了汝南右營,以加強許仲、劉鄧、原盼等對汝南右營的掌控力,而對汝南左營,他一個人也沒放進去,全憑何儀自己安排編制。
經過細化編制,他部下這三千人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中軍是骨干,忠誠可靠,戰力最強,右軍次之,不能保證非常忠誠,但至少可以掌控住,左軍再次之,忠誠和戰力全得看何儀。
這樣的編制看似是放任了何儀,實際上卻是眼下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即所謂之“強干弱枝”,正是光武皇帝中興漢室之后,以重馭輕,用中央禁軍來駕馭天下郡[***]的辦法。
中軍可靠,戰力強,軍械也是最好的,有這樣一支力量在手,即便何儀萬一叛亂也不足憂。許仲、劉鄧、原盼能夠掌控住右軍,這千人就算跟著生亂也會有個緩沖的時間,一千二百人的中軍力量,完全可以在這段時間里將何儀的叛亂撲滅。
事實上,“何儀叛亂”這只是最壞的假設。皇甫嵩天下名將,他既然做出了收容、改編黃巾俘虜的決定,就說明他有足夠的把握可以保證這些俘虜不會生亂。
原因很簡單:汝南郡很大,三十七個縣,兩百多萬人口,這一方面使得汝南黃巾人多勢眾,人數遠多於潁川黃巾,另一方面卻也使得汝南黃巾內部派系林立,山頭亦遠多於潁川黃巾。有派系,有山頭,彼此就有矛盾,有矛盾就可以利用。皇甫嵩收編的這些黃巾俘虜都是經過仔細選擇的,沒有一個太平道的堅貞信徒,多半是渾水摸魚之徒,而他撥給荀貞的這兩千俘虜更是大多為彭脫、龔都等人的舊部,很少有何儀的舊部。黃巾渠帥的部眾大多是自己的鄉人,彭脫、龔都、何儀不是一個地方的人,何儀對彭脫、龔都的部眾并不熟悉,彭脫、龔都的部眾也不熟悉他,這樣一來,就不必擔憂他們馬上就能抱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