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元宵節快樂。今天是送紅包活動的最后一天,剛才看了下紅包榜單,居然能排到榜上,大家的支持真是讓我慚愧汗顏。曰頭一片白同學的月票太給力了,而昨天卻因私事而未能更,更是慚愧內疚,今天兩更吧。
——
詔書令皇甫嵩、朱俊分兵,一路去討東郡,一路去討南陽郡。詔書雖然下來了,卻也不能立刻就拔營出發,還有許多事情需要處理。
汝南郡兵傷亡殆盡,太守趙謙現如今手頭上沒有什么兵馬,需得幫他重建郡兵,要不然,待皇甫嵩、朱俊等一離開,說不定汝南又要亂起來了。
要知,汝南十余萬黃巾軍被斬獲俘虜的只是一部分,還有不少星散逃去了別地或隱藏在了民間,他們仍蠢蠢欲動,若沒有足夠的兵馬震懾,極有可能會再次生亂。為了不致汝南的局面出現反復,皇甫嵩、朱俊把繳獲到的鎧甲、兵器之類分給趙謙了一部分。和潁川一樣,汝南本來也是有兵庫的,就在郡治平輿,但是早被黃巾軍搶掠一空。
得了皇甫嵩、朱俊援助的兵械、鎧甲,趙謙當即發下榜文,向全郡招兵。
黃巾之亂使得汝南百姓要么家破人亡,要么流離失所,流民很多,為了討口飯吃,榜文一下來,三天內就有數千人應征。趙謙令郡中吏員細細甄別,只選良家子,不用無賴兒,尤其注意對太平道信徒、汝南黃巾漏網兵卒的甄別,最終選定了三千人,重新組建了一支郡兵。
皇甫嵩、朱俊、荀貞、孫堅、傅燮等分兵打下各縣時,各縣的豪強士族趁機組成了規模不同、大小不一的地方武裝,有的數百人,有的百十人,各縣都有,這些武裝加到一塊兒有四五千人。如此,郡中有三千郡兵,地方有各縣“縣兵”,上下呼應,足可保暫時無事了。
戰亂之后,汝南郡府很困窘,不但沒兵械,也沒錢、沒糧食,之前府庫里存的糧、錢都被汝南黃巾搶走了。皇甫嵩、朱俊送佛到西天,又援助趙謙了一些錢財、糧食。說起來,援助趙謙的這些東西,兵械也好,錢財、糧食也罷,其實都是汝南郡自己的東西,只是被汝南黃巾搶走,復又被皇甫嵩、朱俊奪回罷了。雖然如此,這些東西如今卻都算是繳獲了。皇甫嵩、朱俊率數萬漢兵作戰也是需要補給的,在潁川時,因為潁川北部諸縣沒有失陷,潁川文太守還能組織民力給他們輸送補給,入了汝南后,文太守雖然奉旨繼續給他們輸送糧秣補給,但路程遙遠,損耗大,遠遠不夠,皇甫嵩、朱俊所率之軍的補給很多都自己弄來的。怎么弄?皇甫嵩是個名將,愛惜羽毛,治軍甚嚴,斷然不會做強搶民間之事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從汝南黃巾的繳獲中來的,能分給趙謙一些已經很是不易了。趙謙對此非常感謝皇甫嵩和朱俊。
兩漢之文武雖已有了分途,出現了世代習儒的文官家族和世代將門的武官家族,但還不像后世一些朝代涇渭分明,尚有前秦之遺風,所謂出將入相。有戰事了,帶兵出征,仗打完了,入朝做丞相。因此之故,皇甫嵩、朱俊雖是帶兵的將軍,但與趙謙這樣的文臣太守相處得還不錯。事實上,趙謙也并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太守別名郡將,一郡之將,需要時也是要上戰場的,早前與汝南黃巾作戰,他盡管屢戰屢敗,卻也不是躲在后邊,也是沖鋒陷陣過的。
老實說,荀貞對時下的這種風氣是很喜歡的。漢風質樸剛健,非常合他的胃口,——只不過近代以來,也許是因為剛至柔來,又或者是陽盡陰生,在這質樸剛健的主流之外,卻又起了一股流行的趨勢,即熏香傅粉,如荀彧就好熏香,這種風氣加上時下的清議之風,發展到后來就成了魏晉的風流,清談弄玄,搔首弄姿,魏晉固然風流,率姓而為可以接受,然而這種偏向女姓化的審美和空談大言卻實在讓人吃不消。對這種新興的風氣,荀貞不是很喜歡,不過他現如今人微言輕,卻也管不了這些,看不慣也只能看不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