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與駱俊對視了一眼,駱俊不知荀貞是誰,但見他英武不凡,眼前一亮,含笑著點了一下頭,荀貞亦微笑還禮。只是第一眼相見,荀貞對這個人就頗有好感,只是他卻不知,這第一眼相見幾乎也就是最后一眼相見,再次聽到駱俊的消息已是在多年之后,而聽到的消息是駱俊的死訊。
……
辭別駱俊,皇甫嵩繼續率部前行。
再往前行,路上所見與在潁川、汝南之所見就截然迥異了。沿途道路兩邊的田中麥子青青,已有尺余高,長勢喜人,田中不時見有農人勞作,與潁川、汝南相比,這里竟好似不聞戰事,如世外之桃源,這令荀貞、荀攸、戲志才等十分驚奇。戲志才說道:“我雖也聽說陳國境內因為陳王、駱相之故,沒有黃巾賊亂,但卻不料竟是這一番太平之景象!”
田間麥子喜人,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來。有跨刀結伴行的青壯,有帶著孫兒的老人,亦有提著水甕的婦人,這些都是本地的土著,又有許多塵土菜色、扶老攜幼之人,應是從別郡逃來的流民。看到軍隊通行,田間的農人起身觀望,路上的行人、流民紛紛躲避。
荀攸離開隊伍,策馬到路邊,去到一群流民中,下馬問了幾句話,回來對荀貞說道:“駱俊盡出郡府倉庫之糧,分給各縣,并派郡吏監督、催促各縣收容流民,熬粥賑濟,就地安置。”
荀貞嘆道:“天下兵災,陳國獨全,何哉?一有陳王之武備,一有駱俊之撫民。老子云: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就是如烹小鮮啊。治國之策,不外乎文武兩道。”
宣康說道:“荀君,以你的武功,待賊平之后,朝廷論功行賞,必能為一郡之太守。以我看來,君之治才,不遜駱相,君之武功,亦不遜陳王,待到那時,君必能比他倆做的好。”
荀攸、戲志才不由為之一笑。在荀貞的熏陶與教導下,宣康較之往昔,能力上強了很多,但到底年輕,不諳世事。荀貞心道:“一郡太守?兩千石豈是這么容易當上的?”笑對宣康說道,“叔業,便承你吉言了!我若能為太守,就用你為我的主簿,如何?”
宣康連連擺手,說道:“荀、戲兩君才干遠勝於康,李君之才也遠勝於我,我哪里有資格去做君之主簿呢?”荀貞笑問他道:“那我若是做了太守,你想做個什么呢?”宣康認真想了會兒,答道:“能為一府門亭長,康就足矣。”
郡府的城門、府門多有亭長,府門亭長即是郡府大門的亭長,主守府門。荀貞哈哈大笑,說道:“你可是咱們潁陰的少年才士,怎么能只做個府門亭長呢?怎么也得任你一個主記史也!”
一路上有宣康這樣年輕純樸的青年人陪伴,枯燥的行軍之路似也輕松快樂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