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四十里,天色暮至,前邊一座縣城,乃是長平。
皇甫嵩傳下令去,今晚就在長平縣外扎營。這個長平不是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的那個長平,那個長平在山西,這個長平當時歸屬魏國,秦軍也打過這里,“始皇帝六年,秦將蒙騖攻魏,拔長平”,即此長平。前漢時,此地屬汝南郡,乃是大將軍衛青的侯邑,本朝歸屬陳國。
扎好營地,夜已初更,荀貞帶著荀攸、戲志才、李博、宣康出營,行馬於營外道上,觀察周邊的地理山川。荀貞有個好習慣,每到陌生一地,必要親自考察一番當地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地理。荀攸、戲志才等人以為這是他的愛好,實際上這卻是因為荀貞知道天下即將真正的大亂,故此抓住一切機會熟悉各地山川地理,以備將來,沒準兒就會用上。
皇甫嵩選擇的扎營之地在長平縣西南十里,出了營往西邊走不太遠,前邊是條不寬的河流,此乃潁水之一條支流。潁水從臨潁流入汝南境內,最先的一段河道基本上是沿著汝南郡和陳國的分界線向東南流去的。西華和汝陽即在潁水南岸,過了汝陽,渡過潁水就是陳國境。
這條小河不寬,月色下波光粼粼,遠望如一條銀白的帶子。岸邊柳樹低垂,離岸不遠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現時夜色漸深,野外無人,遠近悄寂,初夏的夜風帶來水氣和麥子的清香,遠遠聽到在不知名的地方有夜蛙呱呱。荀貞駐馬河邊,舉目顧望前后左右。透著蒙蒙的夜色,可見南邊數里外似有起伏之舊曰城墻遺跡,河水的對岸是個亭部。
宣康指著南邊的城墻遺址,問道:“荀君,此為何地?怎么有段城墻遺跡?”
荀攸插嘴笑道:“叔業,一聞你此問,即知你沒有好好讀書啊。”
宣康說道:“啊?此話怎講?”
荀攸說道:“《傳》云:‘昭公二十一年……,衛公子朝救宋,丙戌,與華氏戰於赭丘。’這段城墻遺跡就是赭丘城的遺址啊。”春秋之時,這一帶是宋地,宋國的華氏、向氏發動了叛亂,將國君宋元公趕出了宋國,宋元公向衛國求援,衛國的公子朝聯合晉、曹、齊諸國助他平亂,與華氏爆發了著名的“赭丘之戰”,經過艱難的血戰,擊敗了華氏。
荀攸南望夜下的那段城墻遺址,嘆道:“‘元公毋信’。宋元公不守信義,聽小人之言,反復無常,而終致使華、向造亂,若非衛公子朝之救,國將不保。讀史明智。尋於古書,可知三代之為何而治,亦可知夏商之為何而亡!”
他明面上是在說宋元公,而荀貞、戲志才、李博卻都聽了出來,他實則是借古諷今,是在用宋元公的例子來抨擊當下之朝政。楊賜、呂強、向栩、張鈞諸人的遭遇,不但使皇甫嵩、朱俊等人兔死狐悲,亦使荀攸等士子為之戚戚。宣康年少,在跟從荀貞前一直生長鄉間,與外界接觸不多,對荀攸的這番感嘆他似懂非懂,不是很感興趣,他更感興趣的是戰爭,恍然大悟地說道:“原來這里就是赭丘!以前學《左傳》,學到這里,我的老師告訴我,赭丘之戰是史書所見之第一次一方棄長兵、純以短兵殺敵而獲勝的。荀君,是這樣的么?”
在與華氏的交戰中,宋元公吃過一次大敗仗,差點棄城逃跑,后來在齊軍的幫助下,采用了齊將的建議,挑選精銳的兵卒,棄用長兵器,全用短劍,與華氏的叛軍肉搏激戰,獲得了勝利,敗華氏於新里。這是否是史書有載第一次用短兵殺敵獲勝,荀貞不清楚,對不知道的事他向來是有一說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因笑道:“可能如此吧!”停了片刻,見宣康露出神往之色,又說道,“叔業,兵法云:狹路相逢勇者勝。以短兵殺敵固然是‘勇’,然此策不可濫用,必須當確定麾下的將士盡皆勇敢、不畏死,又且是戰事陷入僵局之時,才可以此克敵。”
宣康應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