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昔在潁川時就常聞燕趙豪士之風,心向往之,早就想見識見識了,不知兄帶來的這些豪杰里以何人為最?”
劉備謙遜地說道:“燕趙固多慷慨悲歌士,然君此贊,備不敢當,備昔在涿郡亦常聞君州豪杰,沛國夏侯惇,年十四手刃辱其師者,汝南周直,俠聞江、汝,如此等等,非吾地可比。今次從備前來擊賊的諸人里,若論勇武以兩人為勝。”
“誰人?”
“一名關羽,字云長,河東解人,一名張飛,字益德,備同郡人,此兩人皆壯烈勇敢,有過人之勇,以前在涿郡時常為我御侮。”“御侮”,語出《詩經·大雅·綿》:“予曰有御侮”,意為:有武力之臣,能折止敵人之沖突者,是能捍御侵侮,故曰御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貼身警衛。
“我生平最愛壯士豪杰,玄德兄,今晚你若無事,可帶此兩人來我帳中。軍中雖不能飲酒,你我可以水代之。初至貴地,即遇豪杰,秉燭暢談,不亦快哉!如何?”
劉備本就有意與荀貞拉近關系,聽得荀貞此話,自是求之不得,連聲答應。
談談說說,荀貞、劉備隨著董卓、皇甫嵩來到了董卓的中軍帥帳。帥帳里坐不下這么多人,劉備等隨從們和官職低微的一些武官在帳外侍候,荀貞、傅燮等千石以上的將校依照品秩高低,排好隊列,分從皇甫嵩和董卓進入帳中。
目送荀貞等人入帳,劉備往帳中瞧了眼,只隱約瞧到皇甫嵩、董卓分主次落座,還沒看到進入帳中的諸將落座,帳外的親兵侍衛就放下了簾幕、遮掩住了他的視線。他收回目光,仰頭望了望天空,又轉目四顧,看了看周圍的兵營和兵卒,碰上了幾道熟人的目光,他微笑點頭示意,隨即調整了下站姿,按劍挺胸直立,靜待鄒靖出來。他臉上的表情平淡若水,心中卻起伏不定。
回顧自己以往的經歷,他只覺得有一種強烈的渴望似要從胸中撲出。
這渴望,當然是對出人頭地的渴望,是對做個“貴人”的渴望。
實事求是地說,在十五歲以前,他雖然也想過出人頭地,也想過以后要做個“貴人”,但當時只是為了能得到好吃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能出入有車馬坐、不管去哪兒都有人前呼后擁,只是為了口腹之欲,只是單純地為了炫耀“威風”。這種想法帶著孩子氣。直到十五歲他去了緱氏山從師盧植,在遇到公孫瓚等同學后,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出人頭地,什么是真正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