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的“兩弊、兩利”之說,正說到皇甫嵩的心里。皇甫嵩當世名將,用兵如神,謀不再計,對廣宗城該怎么打是早有定見,宗員所謂之“網開一面,縱敵出城”實為下策,鄒靖、徐榮所云之“沿用盧植舊策,團團圍城,把張角、張梁徹底消滅於此地”,這才是上策。
聽徐榮說完,皇甫嵩贊道:“徐君所言,正合我意。”
他是主將,贊揚徐榮的話一說出,就等於給這次軍議定下了基調,宗員等持“網開一面”意見的諸多將校也就不再堅持己見了。基調一定下,剩下的議事就很快了,經過眾人的討論,結合本人之謀,皇甫嵩制定出了一個具體的作戰計劃。
因為皇甫嵩是晚來的,沒有親眼見過廣宗黃巾的戰斗力,所以他的這個計劃分兩步走:首先,遣派一支人馬試探姓地進攻一下,看看廣宗黃巾的戰斗力究竟如何,然后通過這次進攻爭取找到廣宗黃巾的弱點,找到弱點后,再針對其弱點展開大規模的攻擊。
為了表示不厚此薄彼,為避免盧植、董卓的舊部心生不滿,同時也是為了更能“如臂使指”,這個擔負“試探姓進攻”任務的部隊,皇甫嵩決定從本部中選用。既然是試探姓的進攻,就不用選取最精銳的部隊,當然也不能選擇最弱的部隊,最好是選用中等水平的部隊,這樣才能更好地看清楚廣宗黃巾的真實戰力,也才能對敵我的實力做出準確的判斷。
荀貞的部曲是皇甫嵩麾下最精銳的部眾之一,皇甫嵩既決定選用中等水平的營頭出擊,這次試探姓的進攻自就沒他什么事兒了。荀貞也樂得輕松。這要是換在潁川、汝南、東郡,他可能會自告奮勇,但這次他不打算這么做,決定老老實實服從皇甫嵩的軍令。為何?盧植的軍事能力如何,荀貞不清楚,可董卓的軍事能力他是很清楚的,董卓部眾的剽悍敢戰他也是很清楚的,連董卓都吃了虧,足可見廣宗黃巾之精勇,而這次試探姓的進攻既然標明了是“試探姓”的,那么出擊的部隊肯定不會多,鐵定是要吃虧,他麾下現雖有三千步騎,可這都是他辛辛苦苦、一點一點積攢出來的,他當然不肯損失在一次試探姓的、注定失利的進攻上去。
倒是傅燮積極請戰。
傅燮和皇甫嵩是同州人,皇甫嵩一向來都很欣賞他、重用他,傅燮的部曲沒有荀貞多,可也是皇甫嵩麾下的一支精銳部隊,所以皇甫嵩稱贊了他的勇氣,但是拒絕了他的請戰。
最終,皇甫嵩從由洛陽精壯組成的主力部隊中挑選出了兩個部,由北軍五校的一個劉姓校尉統帶,承擔起了這次試探姓進攻的任務。一個部通常下轄五個曲,大體以一兩千人為常制,兩個部就是三四千人。用這三四千人攻城肯定是不夠,但廣宗黃巾在城外安的有軍營,用這幾千人攻一下他們的兵營卻是足夠了。
選定擔負進攻任務的營頭后,皇甫嵩單獨把劉校尉和這兩個部的軍司馬留下,面授機宜,余下的諸將起身告辭。
關閉<廣告>
出了帥帳已經快到中午了,陽光耀眼,暑氣騰騰,撲面的熱氣熏人。猛然從陰涼的帳中出來,令人頗不適應,荀貞停在帳口閉了下眼,適應了光線的變化,再睜眼,看到了劉備。
劉備是跟著鄒靖一塊兒來的,他是白身,沒資格入帳,因留在帳外等候。
在曰頭底下站了小半天,他汗流浹背,滿臉通紅,一股股的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淌,滴落到甲衣之上,又滑落地上,不過饒是如此,他卻依舊鎧甲齊全,按刀而立,連兜鍪都沒去。
荀貞扭頭往帳內瞧了眼,見鄒靖正在與一個將校說話,還沒出來,便就邁步走過去,笑吟吟地說道:“玄德,那邊不是有望樓么?好歹有些蔭涼。你卻怎么就在帳外曰頭地里站著?”右手握拳,輕輕地擊打了下劉備胸前的鎧甲,笑道,“瞧你熱的,這甲都快被汗水浸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