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郡國連稱,地位相當,但王國的官吏和郡府的屬吏不同。
王國官吏是仿照中央建制,最初設官和中央一樣,有丞相、有太傅,由諸卿分管各事,除國相外,其余諸官由王國自置,從前漢文帝時起,中央逐漸收權,先是二千石的官吏,接著是四百石以上的官吏,最后是二百石的官吏,到本朝差不多所有的王國官吏都改由中央任命了。
王國的官吏不少,比二千石的以上有三個,傅、相、中尉。
傅本稱太傅,前漢成帝時改稱為“傅”。相初名相國,惠帝元年更名丞相,景帝中五年,復更名為相。傅與相皆秩二千石。中尉初由王國自置,景帝以后由中央代置,中間曾一度廢除,成帝時復置,原本秩二千石,位比傅、相,后減秩為比二千石。
中尉的主職是“掌武職”、“備盜賊”,如郡之都尉,光武皇帝罷內郡都尉而不置,王國中尉遂亦見廢。趙國本來是沒有中尉的,黃巾起后,為“御賊保境”,匆匆重置了中尉一職,上任趙國的中尉是在今年三月被拜為中尉的,六月初死在戰中。
前任趙國中尉陣亡,對其本人而言固然不幸,然對荀貞而言卻是機會,要不然他也接任不了此職,參照傅燮的例子,很有可能會被遣去邊郡做邊郡都尉了。
荀貞在潁川當過郡兵曹掾,亦是掌武事。郡兵曹掾的職責雖與中尉相似,但在權勢和地位上卻是遠不能相比的。郡兵曹掾只有百石,是由太守自行辟除的,受太守節制;中尉比二千石,青綬銀印,卻乃是帝國有數的高官大吏,雖也得聽命於國相,但不像郡兵曹掾那樣俯首帖耳,具有一定的讀力姓,這從此職可以與相別治,單獨置府,可以自行辟除一些屬吏就可以看出。
中尉府的屬吏大體分為兩等,一是丞,秩六百石,一如郡之郡丞和國之長史,一是主簿、功曹、諸般掾、史等,一如郡守國相府內的屬吏。丞由中央任命,其余屬吏則由中尉自行辟除。
荀貞的中尉丞已經有了,是戲志才;功曹也有了,留給劉備來做;諸般掾、史也有了一些了,由宣康、李博、夏侯蘭、許仲、劉鄧、辛璦充任;只有主簿的位置還沒有人。
也和太守府中的屬吏一樣,除去丞之外的所有的屬吏之中,功曹、主簿兩者的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功曹主選署功勞,主簿是中尉的親近吏,主中尉的文牘私事,類同后世的秘書。
荀貞本想把主簿一職任給辛璦,辛璦不愿,愿為荀貞主騎,又欲將此職任給荀攸,荀攸亦不愿,他對荀貞說:“我等是外州人,君來千里外的趙國為吏,不可盡用私人,功曹既已委與劉備,那么主簿就當從本郡英才中選用,諸般門下掾、史、屬、佐亦該選用一些本地人才。”
這個道理荀貞豈會不知?
只是辛璦追斬張角,功高,又連辭朝廷任命,甘愿跟著他來趙國,辛璦有情,他不可無義,故先欲任辛璦為主簿;荀攸雖然是他的族侄,兩人感情極好,可公是公、私是私,自跟著他征戰以來,荀攸勞苦功高,也不能不給以高位,以酬其功,故欲繼委荀攸為主簿。
現在得荀攸此言,見荀攸這樣識大局,荀貞心道:“不愧荀公達。”也沒多說,當時只說了一句話,“卿雖我族侄,如我親弟,今共勞苦,來曰當共富貴。”
辛璦不接受主簿之位,是懶得干,不想煩心,荀攸不接受主簿之位則是從大局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