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到應命,亦出門去。
等陳到出去,荀貞令許仲、典韋、原中卿、左伯侯守在門外,沒有他的命令,不許任何人進來,叫戲志才、宣康、李博入座,四人於室內秘密商議。
商議前,宣康拍著胸脯,長出了口氣,說道:“荀君,你嚇死我了!”荀貞哈哈一笑。
四人所商議之內容自是:可以從此次遇刺中收獲到什么。
正如荀貞所說,行刺他的那些刺客必是黃巾余部派來的,由此,首先可以收獲到的就是:一場勝利。黃巾余部派人來行刺他,刺死他后很可能會來攻城,如果他們來攻城,那么就可半道擊之。當然,也有可能他們不會來攻城,那也沒關系,他們不來攻,荀貞攻過去。荀貞是黃巾大敵,他被刺身亡,黃巾兵聽到這個消息后就算再冷靜的人也會很高興的,一高興就會松懈,一松懈就有機可趁。總而言之,不管黃巾來不來攻城,這都是一個擊敵取勝的機會。
關閉<廣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借機把邯鄲的城防收歸己手,同時有了控制郡兵的機會,又同時可以插手縣中的治安了。
邯鄲的城防和治安現在分由兩個部門負責,一個是郡兵,一個是邯鄲縣尉。郡兵負責的是城門、城墻的戍衛,邯鄲縣尉負責的是縣中的治安。行刺荀貞的這些刺客都不是本縣人,一二十個人,這么多人是怎么混進縣里來的?混進來之后又是怎么躲過了縣尉屬吏的巡查的?他們又是怎么買下那個酒肆的?郡兵也好,邯鄲縣尉也好,誰也難逃其責。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荀貞初來上任,中尉雖掌武職,備盜賊,但要是沒有好的理由,卻也不好無緣無故地亂插手、亂攬權。此前一直是由郡兵戍衛縣城的,他總不能無緣無故地調自家帶來的部眾接管,他固然有這個權力,可他如果這么做了,底下人會不服氣。趙國現存之郡兵良莠不齊,其中多有豪強、士族家的子弟或奴客為軍官,沒有充足的理由,他也不好下手整編統合。邯鄲是郡治之所在地,同時也是一個讀力的縣,縣中的治安當然是由邯鄲縣的左、右兩部縣尉負責,他作為國中尉,更不能無緣無故地插手下邊縣里的治安。這種種的問題、麻煩,現如今都迎刃而解了。有了遇刺的借口,不管控制城防也好,整合郡兵也罷,又或者插手縣中治安,他都名正言順。
等趙相劉衡匆匆忙忙地趕到,荀貞、荀攸、李博、宣康四人已經初步列好了一個行動表。
荀貞是剿滅黃巾的功臣、皇甫嵩的愛將、比二千石的國中尉,他在邯鄲街頭遇刺,這可是一件令人震驚的大事。荀攸親自去通知的劉衡,劉衡當時正在讀經,聽到荀貞遇刺,書簡從手中滑落,砸到他的膝上他都不自覺,楞了半晌才回過神來,不顧禮儀地從地上竄起,一疊聲催促府中備車,驅車趕到中尉府,誰知入到屋中,卻見荀貞活蹦亂跳地站起相迎。
他愕然轉顧陪同他進來的荀攸:“公達?”
荀攸笑道:“非我欺相君,此實為中尉之計也。”
劉衡看向荀貞,問道:“何計也?”
荀貞請劉衡入座。劉衡來得急,衣冠未穿戴好,跪坐入席中后他發現了。荀貞取來銅鏡呈給他。他一面對著銅鏡整衣冠,一面埋怨荀貞說道:“開什么玩笑不好,開遇刺的玩笑!”
“遇刺并非玩笑。”
“啊?”
“貞方才在街頭確實遇刺了,不過傷勢不重。”
“何人如此膽大妄為,竟敢街上行刺國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