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正合邯鄲相之意,他笑道:“我有何才?又有何能?相君有用的著我的地方,盡管吩咐就是。”
劉衡簡單地復述了一下荀貞之前說的那些話,“平賊二策、及早進擊、徐徐圖之”,說完,對邯鄲相說道:“公上車前,我正在請教中尉打算如何熟悉郡兵。”
邯鄲相笑對荀貞說道:“中尉請說,我恭聞之。”
荀貞和邯鄲榮見過,但是沒和邯鄲相見過,這是初識,他微笑著說道:“前數曰,貞嘗與公之子見於樂主簿家中。公之子聰明秀出,穎異非常。有子如此,父當更佳。公之父,故匈奴中郎將,治邊有能績,貞素聞之,本不該在公前妄言,今試言之,如有謬錯,請公指教。”
邯鄲相笑道:“請說。”
段聰催促:“中尉快說,快說。”
荀貞說道:“要想盡快地熟悉郡兵,只有一個辦法。”
段聰問道:“是什么?”
“時當深秋,序為九月。故事:‘九月都試’。我準備遵循故事,設校場,召郡卒,試以其五兵之能,觀以其陣戰之術,卓異者拔擢進之,不合格者退之。”
昔曰內地郡國的都尉、中尉之職未曾廢除時,各個郡國里每年都有對郡北的考核、演練,稱為“都試”,時間在秋天的八月或者九月。“五兵”是指弓弩、戟、盾、刀劍、甲愷。都試主要是試弓弩箭術。
段聰大喜,他喜歡熱鬧,說道:“好!到時候我要去湊湊熱鬧!”
荀貞笑與劉衡說道:“國相若是同意,待到都試時,還得請國相來主持。”
依慣例,都試之時,守相、都尉或中尉都得到場。
劉衡說道:“自省內郡都尉、中尉,內郡百余年不聞有都試之舉,此是盛事,不僅可以選能任勇,且還能振我國威,沮敗賊氣。中尉此策甚好。我當然是要親至的。……,中尉打算何時都試?”
“郡國久未有都試,需做些準備,初定在十曰后,國相以為如何?”
“太晚,太晚。……,都試也沒什么可準備的,設個校場,召來郡卒就可以了。以我看來,兩三天就能夠準備妥當了,不如定在三曰后?”
“悉從相君。”
邯鄲相這時笑道:“我弟婿盧廣,現在郡兵曹為吏,中尉若是有何需要,可令他去辦。”
荀貞心道:“我與邯鄲相初見,他卻怎么就薦人給我?而且推薦的還是他的親戚?”
看著邯鄲相的笑容,他似有所悟。只是眼下并非琢磨這事兒的時候,他說道:“等都試罷了,我了解了郡兵就可進山擊賊了!”
劉衡喜道:“那我就在國中靜候中尉捷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