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曹,簡核賢能;主簿,匡理政事。中尉功曹、主簿皆府之重職,不宜久懸。’……,公達、志才,你們說邯鄲相對我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中尉府內,荀貞笑問荀攸、戲志才。
荀攸今天跟著荀貞去了王府,只是最后沒能進去。邯鄲相對荀貞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正在荀貞的車里坐著,也聽到了。他笑道:“邯鄲相自不會無緣無故地對君說起這話,以攸看來,他大約是想給他的兒子們在中尉府謀個吏職了。”
“志才,你說呢?”
戲志才是中尉府丞,荀貞剛就職不久,中尉府里的事務不少,許多東西需要交接,荀貞盡將之委負於他,加上他又負責打探西、黑諸山谷里的黃巾余部與盜賊的情況,很忙,所以今天沒有跟著荀貞去迎接許仲等人歸來。
他思忖了片刻,說道:“邯鄲氏可用!”
荀貞與荀攸對顧一眼,荀貞說道:“噢?愿聞其詳。”
“原因有三。”
“第一是什么?”
“趙國五縣,邯鄲最大,其人口是最多的,百姓也是最富的,易陽、襄國、中丘、柏人四縣雖亦各有大姓豪族,然若論之以國之強宗卻悉在邯鄲。中尉要想借地方之力,就必須倚重邯鄲右姓。中尉府中,兩職最優,一為功曹,二為主簿。中尉功曹一職,君已許給劉備,那么中尉主簿一職就只能、也必須由邯鄲士子來擔任。只有如此,才能服眾。”
邯鄲是古之名都,漳、河間之一都會,水運便利,交通發達,往曰太平時,南來北往的商賈絡繹不絕,相望道上。趙國十余萬百姓,三分之一都在邯鄲。縣既富實,民口眾多,又是國都,那么當地的士族自也就容易發展,故此,邯鄲之士族、豪強冠於全郡,遠勝余縣。
荀貞頷首,說道:“不錯。”問道,“第二呢?”
“其次,邯鄲之右姓大族有五。楊、韓兩姓只是倚仗郡中權豪之勢,巨富而已,出仕者少,不足提。魏氏、邯鄲氏、樂氏,此三姓世仕州郡、朝廷,名重郡中,素為郡中諸縣士子所服,君就要想倚重邯鄲右姓,那么中尉主簿的人選就必須要從此三姓的子弟中選用。”
“三姓之中,魏氏最盛,志才為何以為魏氏不如邯鄲氏?”
戲志才說邯鄲氏可用,沒有說魏氏可用,很明顯,他的潛臺詞就是魏氏不如邯鄲氏。
戲志才說道:“確然,魏氏最盛,乃是邯鄲冠族,堪稱趙國郡姓。可正因為他們太盛了,所以不可用之。”
邯鄲縣中,魏氏一枝獨秀,是最有名望、也是仕途最順暢的一家。
族長魏松,故魯國相。魏松的兄長,故尚書仆射。魏松的父親,故光祿勛,九卿之一。
魏松的父親和兄長已不在人世了。魏松因為年老多病,現亦閑居在家。
魏氏現在出仕的子弟計有三人:一個是魏松兄長的兒子,多年前被國中察舉孝廉,現為二千石太守。一個是魏松的兒子,現為千石縣令。一個是魏松的族侄,名叫魏暢的,聰慧機敏,名聞郡中,今年才二十三歲,已是相府功曹。
戲志才說道:“魏松之父曾為九卿,魏松本人做過二千石的國相,魏松的兒子現為大縣的縣令的,他的從子現為郡之太守,連他的族侄都是相府的功曹。以此魏家之勢,中尉以為能得其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