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有名的好,實有實的好,對中尉而言,這是兩難之抉擇。在這個時候,若是有‘名’與‘實’之間有一方主動向他示好,那么不必說,他定然就會選擇示好的這一方了。”
“所以阿翁今去見中尉?”
“然也。”
“榮聽阿翁之意,似是早看出了中尉為何遲遲不辟功曹和主簿,卻為何直到今曰才去與他相見?”
“長吏如君,我家的家聲是否能夠重振如今全在你的肩上,我為你擇君,豈可不慎?得一明君,事半功倍;得一庸主,徒費光陰。中尉雖出自潁川荀氏,族為名門,然我聞他非荀氏嫡系,只是出自旁支,且是以軍功取得的功名,又年少早貴,其人究竟如何?不可不細細察看觀之。”
邯鄲榮見過荀貞,對荀貞自有評價,但他現在想聽聽他父親對荀貞的看法,問道:“中尉是個什么樣的人?”
“先我聞其事跡便已奇之,今下午在樓上見他,已知他非常人也,今暮於相君車上聞得了他平賊的方略,我只有六個字評他。”
“何六字也?”
“‘貞固足以干事’。”
此六字出自《易經》,本意是:“君子堅守正道,就能把事干好。”邯鄲相用在此處,卻是以“貞”指荀貞,說他足以成就大事。
邯鄲榮沒有聽過他父親對別人有過這么高的評價,心道:“前幾天在樂伯節家的席上,我與中尉對面而坐。中尉以二十余之齡,從軍征戰,以軍功位致比二千石,固一時之杰也,然我視之,中尉之能似也不出常人范疇。父親為何對他如此高的評價?”因說道,“榮從未聞翁對人有此等美評,此評卻是因何而得?他的平賊方略有何出奇之處?”
“平常人說平賊,只講賊事而已,中尉卻先言防疫、備糧,眼光長遠,防患於未然。”
“此我亦能為之。”
“中尉到任才半個月,對郡西的賊寇就了如指掌,比我等本地人了解的還多、還深。”
邯鄲榮默然片刻,試想了一下若是自己在趙國的中尉上能不能在半個月內就了然賊情,說道:“此我亦能為之。”
“中尉平賊之方略共有三條,先防疫、備糧,次及早進擊,次徐徐圖之。”邯鄲相把荀貞的方略轉述給邯鄲榮,說道,“你可看出中尉的深意了么?”
“深意?中尉此方略由遠及近,從先解決以后之大患到如何解決眼前之小患,層次分明,條理整齊,甚是精當。阿翁說的‘深意’是這個么?”
“此非中尉之深意也。”
“那什么是中尉之深意?”
“郡兵、城防方是中尉之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