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伯侯得令,撥馬離去。
荀貞等剛打馬欲行,正也要離開,繼續上路,忽見一個路過的行人從官道上下去,步入田中。
這人年紀不大,二十多歲,陋幘單衣,手里拿了個包裹,野中雖然早就沒有了麥子,他卻依然不肯走在田中,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壟上,瞧其方向,卻正是向那幾個青壯流民走去的。
荀貞復又停下坐騎,坐在馬上顧望之。
荀攸、邯鄲榮、宣康、典韋、原中卿亦均於馬上轉顧之。
只見這個年輕人走到那幾個青壯流民的近前,像是和他們說了幾句話。離得遠,不知道他在說些什么,隨即,他蹲下身子,把手里的包裹放到地上鋪展開來,里邊卻是些許吃食,粗餅、干果之類。他把這些吃食盡數取給這幾個流民。這幾個流民似是甚為感激,紛紛跪拜答謝。
他將之一一扶起,行了個禮,收起包裹,轉身往官道上來。
宣康訝然,說道:“這人怎么把吃食全給那幾個流民了?莫不是舊識么?”
這個年輕人的舉動確是奇怪。官道上、田野上的流民不少,他誰也不給糧食,卻把僅有的一點吃食盡數給了那幾個青壯,難免令人疑惑。荀貞、荀攸對視一眼。荀貞笑對邯鄲榮說道:“公宰,此子舉動古怪。走,我等過去問問他去,看他與那幾個流民是否相識。”
諸人驅馬到道邊,迎上這個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順著田壟走出來,抬臉看見了荀貞等人,楞了一愣,向后退了兩步。
荀貞諸人雖皆粗衣,然俱帶刀劍,又都有馬,而且也都是正當身強力壯之時,突然圍攏過來,不知內情的人沒準兒還會以為他們是劫道的強寇。荀貞從馬上跳下,長揖行禮,笑道:“足下請毋驚疑,吾等是過路的行人,因有一事想問問足下,所以冒昧地過來了。”
荀貞彬彬有禮,俗話說“滿腹詩書氣自華”,前世不說,這一世他從小就學習儒家經典,又自有儒雅文氣表現於外,怎么看也不像是攔路的劫匪。
這個年輕人放下了心,連忙回禮,說道:“請問足下有何事想問?可是問路么?在下是易陽本地人,別的不敢說,對縣鄉亭舍的這些路還算是熟悉的。”
他這一開口,荀攸、邯鄲榮、宣康等面色各異。卻原來:這人有點口齒不清,也不知是舌頭短還是別的原因,總之說話不明,舌不協律。就他剛才說得這一句不長的話,就好幾個地方吐字不清,聽不真切。不過連蒙帶猜,諸人卻還是聽懂了他的話。
荀貞面色如常,并未因他口齒不清而露出異色,笑道:“多謝足下好意了,我等雖非本地人,但冒昧過來拜謁足下卻不是為了問路。”
“噢?那是為了何事?請盡管言之,只要在下力所能及,必竭力相助。”
這個年輕人說話雖不清楚,倒卻是個古道熱腸之人,荀貞笑道:“哈哈,也不需足下相助。……,我等過來,是想問問足下,……”他指了指田中的那幾個流民,“足下與那幾人可是舊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