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人就是后世的河北唐山,在中丘東北邊,縣城坐落在巨鹿與趙國的邊境上。
出中丘縣行二三十里即到。
從柏人縣城再向東北行四五十里,是巨鹿郡的郡治癭陶,向北行五六十里則是冀州的州治、在常山國境內的高邑。這個縣是趙國東北方面的門戶,因為離巨鹿、常山都很近,受黃巾之亂的破壞很大,縣城多次被黃巾占據,地方殘破。於歷史上,柏人這個縣也多次經遇兵災。
春秋時,晉國與齊國曾在此激戰。本朝初年,光武在此擊破王朗將李育。
前漢初年,在這里還發生一個有名的故事:高祖擊韓王信,回程的路上經過趙國,趙王張敖的國相貫高等陰謀叛亂,設伏柏人,高祖到了柏人,欲夜宿,心動,問縣何名,人答之“柏人”,高祖說“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這個故事在當世和后世都流傳得很廣。
柏人縣境內的地貌較之中丘又平坦許多,山巒亦比中丘少。
縣東、西、東北有幾處山巒、丘崗。
近處的有縣東十里的光泰崗,廣一里,袤數里,光武就是在這里擊破李育的。
縣東北的干言山、堯山、宣務山離縣城也不遠。
干言山延袤數十里,西接中丘縣界。堯山得名自堯,柏人是堯的始封地,柏人因又號堯都。宣務山是堯山北峰的別名,山中出五彩文石,昔堯登此山,東瞻洪水,務訪賢人,故名宣務。
遠點的有縣西一百五六十里處的鶴度嶺,嶺高,惟鶴可度,故名鶴度。此嶺離南邊中丘縣的馬嶺僅三十多里,雖不及黃榆嶺之險要、關鍵,卻也是兵防要口。守住此地,就可拒馬嶺、黃榆嶺等中丘諸賊於境外,黃巾初起時,柏人縣在這里設過關卡,不過很快就被黃巾攻破了。
荀貞雖不知柏人即后世發生過大地震的唐山,但他有吊古之幽情,來到柏人,卻也不肯只察看地貌、訪探民情,辦完正事后,他與邯鄲榮、荀攸、典韋諸人驅馬去堯山、宣務山和光泰崗看了一圈。這幾個山崗離縣城遠則十余里,近則數里,走馬觀花的半天就可看遍。
在堯山腳下的時候,荀貞仰望遍布植被的山峰,對邯鄲榮說道:“吾郡父城縣西南,與荊州南陽郡交接處有一山,亦名堯山,其山峰奇瀑多,林茂泉溫,險峻幽秀,據說是堯之裔孫劉累立堯祠紀念先祖的地方。來入貴郡,又見冀州堯山,卻是有緣。”
邯鄲榮笑道:“昔堯帝曾登堯山北峰,務訪賢人,中尉今行縣,亦查訪郡內賢良。中尉得堯帝遺風,求賢如渴,趙郡得君為中尉,實為吏民之幸事。……,鄙郡此堯山之頂也建有堯祠。”
堯山不甚高,最高的南峰高約五十余丈,北峰高約三十余丈,南北兩峰合計一處,方圓約十余里,山巒層疊,高低不平,春夏季節林木旺盛,郁郁蔥蔥。邯鄲榮遙指南峰巔,說道:“山頂堯祠旁有一井,深僅三尺,井水不絕。我往年游覽此山,去看過此井,使我極為驚奇。”
數十丈高的山頂上有井不奇,掘山三尺就有水,這就奇了。
荀貞、荀攸、宣康、典韋等人嘖嘖稱奇。
邯鄲榮舉首觀山,復又扭頭望了眼遠處隱約可見的縣城,又笑對荀貞說道:“我等這次來得不巧,若是春夏天來,天初曙時,登柏人縣中之高樓,遠望此山高低諸巒,如若城堞兵馬旌蓋,圍聚山嶺,顯隱掩映,蔚為奇觀也。”
他又遙指堯山北峰宣務山,說道:“宣務山的山坳上一洞,名紫霞,每陰雨,洞口云生。”又遙指堯山東麓,說道,“彼處有一山崗,傳孔子游列國,嘗於彼處停車讀書。”